初秋时节,我怀揣满腔热血和对农村工作的无限憧憬,来到太行山脚下的河北省邯郸市涉县河南店镇石岗村,开始了我的基层工作之旅。从“大学象牙塔”到“社会大熔炉”,从学生干部到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在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工作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基层充满“泥土味”的“谆谆教导”,使我褪去了几分校园稚气,多了几分泥土“地气”。
融入群众,倾听心声——让青春的种子在沟通中生根。初入石岗村,坐在村委会的工位上,我遇到了驻村生活中的最大难关:“语言关”。来村委会寻求帮助的村民络绎不绝,有的对最新的医保政策变动不了解,不知道怎么缴费;有的与邻里发生了纠纷,要村委会主持公道;有的来办理相关证明,不清楚办理流程……村民们一句接着一句,容不得别人插话,且带着浓厚的“乡音”,使初来乍到的我手足无措。于是,我开始学说“土话方言”,向村里的长辈请教,听他们说话、模仿他们的语调,用心学着他们的说话方式。渐渐地,我能够顺畅地和村民们交流,也更容易和他们打成一片。每一次沟通,少了最初的隔阂,多了一份信任,与乡亲们心与心的距离变得更加贴近。我日益明白,基层工作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心与心的贴近;语言虽有差异,但真正的相互理解来源于心底的真诚与共情。
脚踏实地,服务民生——让青春的种子在服务中发芽。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融入了石岗村的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也层出不穷。尤其是在医保政策的讲解中,我深刻感受到基层工作者需要具备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耐心和责任感。“一家只交一个人可以吗?”“如果家里有老人,医保该怎么缴?”每次村民们来问医保的相关问题时,我都会细心地向他们解释政策变化,尤其是新的医保缴纳规定等这些村民们不熟悉的问题,我必须给出确切的答案。村里的郝彦花老人年龄大了,还有轻微残疾,老伴和女儿在外打工,生活比较困难。她听说医保政策发生变化,心里很着急,怕没钱缴,也怕错过缴纳时间。我耐心地和她解释道:“您符合咱们补贴的要求,政府能给您补贴90%呢。咱们村设置了代缴机制,您可以把您和老伴、闺女的基本信息告诉村委会,我们给您代缴,您不用担心。”听了我的解释,老人终于放下心来,露出笑容。那一刻,老人眼中流露出的幸福感深深打动了我,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投身基层、服务群众的决心。
勇于担当,共同奋斗——让青春的种子在行动中开花。来到石岗村后,我主动跟随村“两委”入户走访,把脚印踏遍村里每个角落。我们重点走访了脱贫户、监测户家庭,通过与村民面对面交流,了解到他们在享受扶贫政策的同时,仍然存在着许多实际问题:有的家庭收入来源单一,缺乏技能培训和产业支持;有的老人由于年纪较大,无法外出打工,导致家庭经济困难;更有一些家庭由于健康问题,无法正常劳动,生活水平依然较低。每到一户,我都认真记录每个细节,耐心倾听村民们的心声。一次走访中,武海林老人告诉我:“小王,我家这一亩三分地就是全部生活来源,我这几年身体不好,今年庄稼也不好收,要是没有政策,恐怕生活都没着落。”听到这番话,我感到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在为老人详细解答了相关的补助政策之后,我仔细了解了他家里存在的困难,帮助其联系村里的农业技术人员,上门讲解种植技术,进行农业技术指导,助力老人家中庄稼减损保收成。通过这一系列入户走访,我意识到,基层的工作并不仅仅是传达政策,更重要的是深入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找到长久的出路。只有切切实实为他们谋福利,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
在石岗村的日子里,我也更加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那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深刻含义。每次看到村民们的笑脸,听到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我都会充满动力,在工作中更加认真细致,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始终保持为民服务的热忱。基层工作不仅是对能力的挑战,更是对个人品格的磨砺。在这里,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村委会的办公室,我都在不断地学习、调整与进步,每一天都与村民们共享奋斗的喜悦和收获的幸福。
站在太行山下,我看到了石岗村的无限潜力,也看到了自己作为一名选调生的责任与使命。在这片土地上,我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外来者”,而是村民们信任的“伙伴”。村里的古树依旧屹立在那片沃土上,枝繁叶茂,我深知,自己也像那棵古树一样,将深深扎根于这片基层沃土,用心耕耘,生根发芽,让青春的种子伸展枝叶,开出绚丽的花。在这片乡土上,我的理想与信念已更加坚定,将继续投身基层、服务群众,带领乡亲们一起迈开步伐,走得更远、走得更稳,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我的青春力量。
(河北省邯郸市涉县河南店镇石岗村选调生 王嘉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28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