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日记:路漫且修远 求索于田园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23年的5月,和以往的有所不同。褪去了2022年的年华,憧憬着2024年、2025年的成长,有着对过去的羁绊不舍,也有着对未来的期待向往。那个5月,我开始了“田园”生活。

驻村生活,扬帆起航

去年5月一天,我踏上了去安坪驻村的旅途,同鼓鼓的行囊相随,喧嚣的都市与我渐行渐远。驰行着的汽车卷动着窗外的景色,错落的青山在白云与田野之间此起彼伏,田坎间扛着锄头的农夫、牵着水牛的耕夫随处可见。在车厢里的我,对这份即将迎来的陌生而又不太陌生的田园生活,有着一份难以言发的情愫。从小就在城市生活习惯了的我,第一次感受到自耕自用、自给自足的乡土生活,既有几分期待,更有几分彷徨。早在来村之前,夫人把我曾经读过的《江村经济》和《乡土中国》塞入了行囊,农村的生活虽苦,但能认真地去体会,能发现一份别样的风光。

学习风俗,融入环境

初入安坪,摆在我面前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融入这片土地。好在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都是土生土长的玉屏人,在同这两位“老师”的朝夕相处下,在同村里的群众接触愈深下,我也不自觉地说出了“玉屏话”。玉屏的辣子和腌汤是当地难以抹去的味觉记忆,作为一个外乡人的我,似乎也融入了这份记忆。做好安坪的驻村干部,要在这片土地中虚心求索,就要把自己变成“玉屏人”,讲得出“玉屏话”,吃得下“玉屏饭”。

调查研究,谋划发展

驻村的工作是繁简相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想为村里谋实事、办好事,就得从摸清村情民意入手,我们以调查研究为抓手,深入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村里参差的巷道被我们慢慢摸清,种满粮食的田间地头也留下了我们的足迹。久而久之,村里的老百姓也熟悉了我们这批新来的驻村工作队。

在走访调查中发现,村里存在便民设施不完备、产业发展滞后等薄弱环节,如何化解这些问题,成了我们日常讨论的焦点。我们努力向上争取东西部协作资金,为村里各个广场上增添了健身器材和便民设施。在熠熠的阳光下,能看到广场上三三两两歇脚的老人和玩耍的孩童,他们脸上露出真切的笑容。

缺少产业支撑是制约乡村发展的难点问题。经调研了解,安坪作为城郊村,有着交通便利、信息流通、资源汇聚的绝对优势,村里有一批家政能手,为发挥好这一优势,我们成立劳务派遣家政公司,对组织在家富余劳动力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创业就业能力水平,既补足村里集体经济的空白,也让老百姓增收致富。2023年以来,整合资源开展技能培训11场310人次。

踏雪送衣,枝叶关情

2023年的冬天格外的冷,东莞的一家爱心纺织企业为村里捐赠一批过冬衣物。我同第一书记挑了几件厚实的衣服去看望几户特殊家庭。杨某家地势较高,严寒冻住了她取水的水管,看到她家的储水桶里剩下的半桶水,就想着给她把水蓄满,尽管老人家一再拒绝,担心我们滑倒摔伤,我们还是帮她把水桶蓄满。这蓄满的不仅是水,更是融入群众、拉近群众的一份感情与信任。简某、吴某收下了我们送去的冬衣,脸上洋溢的笑容,眼眶滚动着感动的泪花,这份发自内心的温暖,抵御了冬季的严寒,也温暖了我们的心窝。

农村是一所学校,老百姓是我告别校园后的“第二老师”,在这里我能看到城市间没有的鸟语花香,能够体会到城市间没有的风土人情,驻村工作让我更深刻地领悟了“人民至上”的理念,教会了我“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我要用这两年的时光充分接触这片土地,不断磨练意志品质、锻炼能力本领、挖掘自身潜能,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和力量。

(贵州省铜仁市委党校派驻玉屏县平溪街道安坪村驻村干部 陈书宏)

本文信息源自 共产党员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5634.html

(0)
先锋 文汇先锋 文汇
上一篇 2024 年 7 月 2 日
下一篇 2024 年 7 月 2 日

你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