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二十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谋划和部署改革,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既是对过去改革举措的完善和提升,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指引和导向。改革无止境,奋斗正当时。广大党员干部要读懂全面深化改革“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灵魂三问”中激扬精气神,让改革“势”不可挡,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一问“党性强不强”——在以学正心中明晰“改革为谁”,树立“壮志凌云”的鸿鹄之势。“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一个也不能掉队”是党员干部的庄严承诺,要始终喊响“为了人民而改革”的坚定号子。通往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注定布满荆棘、泥泞,必须以崇高的信仰、不易的初心作为支撑。坚强的党性是落实初心、扛起使命的根本保障,要坚持以学铸魂强党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党的最新理论、政策作为“必修课”,将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和党史学习教育心得结合起来,在“细嚼慢咽”中“知新义”、“消化吸收”中“汲营养”,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要时刻胸怀“国之大者”,在“乱云飞渡”时保持清醒,以改革到底的决心涉“深水”、啃“硬骨”,为高质量发展夯基垒台、架梁立柱,将“人民满意”写进全面深化改革“成绩单”中。
二问“作风严不严”——在笃行为民中定位“改革靠谁”,秉承“抓铁有痕”的实干之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各项改革措施在基层落地生根,离不开实干精神、务实作风,要坚持走稳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牢记“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广大党员干部要将“实”字贯穿改革全过程,既突出目标导向,将全会要求完整准确落实,做到执行不走样、不打折、不变形,又坚持效果导向,将上级精神、他山之石和本地实际有机结合,唱好地方“特色戏”。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过是“无源之水”,要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将“四下基层”的优良作风运用到工作中,注重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找准改革的着力点,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让改革脉搏与人民心声同频共振。
三问“担当实不实”——在攻坚克难中思悟“如何改革”,汇聚“咬定青山”的坚韧之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将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凤凰涅槃的决心,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把改革进行到底。”广大党员干部要紧紧围绕“改什么、怎么改、如何改”这一根本问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中,提升开辟“新路”的能力,敢于在未知领域中开拓创新,以先行先试的精神、态度和方法,找到破解新问题的“金刚钻”。要树立大局意识、提升全域理念,牢记“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学会算大账、算总账、算长远账,增强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的能力,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要甘当改革铺路基石,深耕“潜绩”,多做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事情,把“铺垫之事”做好,把“未成之事”抓好,确保改革措施具有连贯性和稳定性,能够一张蓝图绘到底,将愿景化为实景。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刘村镇人民政府胡倩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27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