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转合”把思政课上得“有声有色”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各级各类学校要自觉担起主体责任,在师资、内容、方式和成效上下足功夫,“起承转合”把思政课上得“有声有色”,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作出新贡献。

“起”于整合师资,以“声声入耳”的土味讲堂,让思政课理论教学更扎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思政课的质量,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各级各类学校要坚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严格把好思政课教师“入口关、培养关、质量关、退出关”。统筹好校内外各方面师资力量,“不拘一格”用人才,“专兼融合”打造一支具有大情怀、大学问、大境界的“大先生”队伍。既要让理论素养过硬的“专职”教师挑大梁,也要让身怀绝技的“兼职”导师参与进来,弥补校内专职思政课教师的知识局限,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避免“填鸭说教”,巧用通俗易懂的鲜活语言将深奥理论化繁为简,让学生听得懂、记得住,同时善于切换视角,用心了解学生兴趣和关注点,借看得见、摸得着的“小故事”诠释“大道理”,让党的创新理论声声入耳、直抵人心。

“承”继清正党性,以“声入人心”的红色讲堂,让思政课内容主旨更鲜明。思政课要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深入持久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夯实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根基。“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搭建“红色课堂”,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下足“凿井”之功,真正将思政课讲出“真理味道”,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源头上树牢爱党爱国思想,自觉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在思想养分润泽、正确航标引路中健康成长,把实现个人理想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

“转”向革故鼎新,以“声情并茂”的情境讲堂,让思政课授课方式更灵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照本宣科”式教育不可行,只有进一步创新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把课程讲出新意才是推动思政课“见真章”的金钥匙。各级各类学校要持之以恒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走向深入,从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特点出发,探索“依需定主题、因人定模式”的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思政课堂,利用好历史文化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科研院所等学习资源,运用情景展示、现场模拟、实地研学、主题研讨等教学载体,借助现代化全媒体手段,线上线下齐发力,让思政知识走出“传统讲堂”,走入“情境讲堂”,以数智化教学场景开启思政课“互动式”“沉浸式”新模式,让书本上的历史故事、文化底蕴都“活起来”,实现从“干巴巴的讲解”向“热乎乎的教学”转变,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趣味性,把有意义的思政课上得更有意思。

“合”于成果转化,以“掷地有声”的实践讲堂,让思政课作用发挥更充分。理论是指导行动的具体指南,理论与实践结合是新时代思政课的基本要求和推进方向,因此思政课务必要“讲用结合”,着重于思政课实践成果的实效性,强化目标导向,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把思政课和现实事结合起来,拥抱大时代、展现大格局、融入大社会、品悟大道理。突破授课边界,拓展教学空间,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和校园,把思政实践课堂搬到街道社区、企业工厂、红色基地、乡村院坝,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确保思政课学习成果能够真正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架起理论与实践的“连心桥”,形成学习成果指导实践,实际问题又反哺理论的“学思践悟、知行合一”的闭环学习机制,激发学生“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求知精神和“不负韶华行且知”的担当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广大学生启智润心,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肯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委组织部 林思慧)

本文信息源自 共产党员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5601.html

(0)
先锋 文汇先锋 文汇
上一篇 2024 年 7 月 2 日
下一篇 2024 年 7 月 2 日

你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