蘸墨“典籍、文物、非遗”书写“传承新篇”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确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重大意涵,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的开展作出了部署,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与共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指明了努力方向。广大基层干部要积极践行“文化使命”,在传承“古籍、古迹、古技”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饱蘸“求索之墨”,“闻鸡起舞”深耕“经史子集”,于“半亩方塘”间书写“古籍传承篇”。竹简尺牍、文献典籍,是雄伟的精神“殿堂”,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经典古籍是中华民族智者圣贤的思想结晶,小到生活百态,大到寰宇哲理,尽收其中。“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广大基层干部要在“书海”泛舟、在“古籍”中漫步,以“闻鸡起舞”的“勤学精神”搜集、整理、出版古代文献典籍,让“古书风貌”得以原汁原味地展现,让古代智者的“微言大义”得以“永世流传”;还要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专注,在“字斟句酌”间解锁“古字汉语”的深邃含义,从海量古籍中感受古之贤者的“智慧”和“情怀”,让淡雅的书香、泛黄的纸张、隽永的墨迹汇聚成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研究提供文本依据,从而让经典古籍得到传承,让祖先的智慧得以延续。

饱蘸“溯源之墨”,“疏源浚流”守护“历史文物”,在“古今对视”中书写“古迹传承篇”。“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弦歌不辍,薪火相传”,“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时对广大文化研究人员提出的殷切希望。文化遗产见证历史发展、朝代更迭,文物古迹标记文化之源、发展之脉,印刻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诠释着中华文明“厚度”,广大基层干部要以“考古精神”深研其中,以一步一印的“深脚力”在溯源“历史文物”“文化古迹”方面“练真功”“较实劲”,推动政策扶持、人才培养、专业研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与“灿烂文明”和“历史遗产”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对话,让文物发掘、文化研究产生更深层次发展,在探源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传承和流向的过程中,让收藏在深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会说话、活起来”。

饱蘸“发展之墨”,“数字科技”赋能“文旅融合”,在“古为今用”中书写“古技传承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非遗古技是千年智慧的“结晶”,匠心古技中蕴含深邃自然雅韵、浓郁人文风情,是“文化自信”的“解渴清泉”,要让匠心古法的技艺传承如“一泓清泉”直达“千家万户”心头,“数字赋能”是必由之路。智能科技是文化传承的“源泉水”,也是开启“致富之门”的“金钥匙”。广大基层干部要依托本地“古技”传承现状,不断提升自身招商引资能力、科技应用能力,技术培训能力,立足本地“非遗古技”,借数字科技之智,不断深入摸索“古技+文化”“古技+旅游”“古技+商贸”“古技+电商”等多业态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驱动“品牌引擎”、招引“天下英才”、升级“文化产业”,用“数字赋能”,打造具有文化认同、富含科技实力、凝聚天下归心的“文化矩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感、可触碰、可参与、可体验,带领人民群众找到“共富新路”、提升“幸福指数”。

(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委组织部 田勇)

本文信息源自 共产党员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4070.html

(0)
先锋 文汇先锋 文汇
上一篇 2024 年 6 月 30 日
下一篇 2024 年 6 月 30 日

你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