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传统文化、人民群众、科技创新中汲取作品创作、内涵升华的丰厚滋养,让文艺作品成为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之光”。
向“历史长河”漫溯,书写“泱泱华夏五千年,灿烂文明耀九天”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文明是世界唯一具有“连续性”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其流传下来的精神命脉。历史长河中,灿若星辰的大家们留下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才能根深叶茂、蓬勃发展,才能在世界文艺宝库中独放异彩、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扛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在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深耕开拓,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的滋养,坚守文化立场、传承文化基因,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握好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以更多更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向“人民群众”迈步,书写“农家别有农家语,不在诗书礼乐中”的“人民精神”。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源自于人民,文艺作品是对人民思想、诉求的表达,人民需要文艺,文艺作品是对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文艺作品的根本价值就是看其能否抒民之情怀、映民之思想、应民之呼声。古往今来,广为流传的文艺精品,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从《诗经》中反映青年美好爱情故事的《关雎》,到反映不同时期祖国无私奉献的几代父辈奋斗历程和生活变化的电影《我和我的父辈》,其字里行间、平仄韵律或是充满了着对民生疾苦的关切,或是洋溢着对人民美好生活的祝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心向人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服务群众,书写出展现人民风貌、中国精神的新时代史诗。
向“科技革新”求索,书写“科技之光映九州,文艺创作引风流”的“时代潮流”。文艺创作与科技发展的融合,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从远古时期石器的打制开始,人类艺术的创作和表现形式就与生产技术的变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质生产力的崛起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构建出一个全新的文艺创作格局。北京曲协首次尝试AI仿生机器人主持和人工智能作曲系统进行主题曲创作,弥补了滑稽大鼓40年没有新作品的遗憾;电影《长安三万里》,运用动画技术为李白诗意的想象赋予了新的视听造型,把李白诗词转化为了一场视听盛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对文艺工作者而言,科技的不断革新,意味着创作工具、创作模式的颠覆,亟待从新技术的表现形态中寻找文艺作品创作的新内涵、新表达形式,从而建立文艺作品与科技革新的双向奔赴关系。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迅速回应科技之问、文化之问、时代之问,不断学习探索新技术,促进文艺创作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让人民文艺勇立时代潮头。
,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凤鸣镇白象山村选调生缪智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23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