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王永志、王振义、黄宗德、李振声四人“共和国勋章”。“麦田的守望者”李振声70年科学生涯,与泥土为伴,与农民为友,他扎根祖国西北耕耘31载,逆风而行,培育推广抗病、高产的远缘杂交小麦;他攻克多项农业科技大关,助力国家粮食大幅增产;他淡泊名利,言传身教,培育了一批批骨干精英。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在感受功勋人物坚定而光辉的历程时,更应该汲取榜样力量,扎根基层沃野,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建设,循迹而行,筑牢大国粮仓。
循迹“国家培养了我,我应该向国家做出回报”的满腔赤诚,以“愿得此身长报国”的信仰,笃行阡陌之间,守住耕地红线。1931年出生的李振声,少年时候曾经历过上世纪40年代初的大饥荒,食不果腹的苦难激起他要“让中国人吃饱饭”的远大抱负。农学院毕业后,他积极投身到“支援大西北”洪流,扛起了培育推广抗病、高产的远缘杂交小麦的难题。他穿梭于金黄的麦浪间,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传统偏见的束缚以及科研经费短缺等诸多挑战,带领团队20多年如一日地攻坚克难,大胆尝试将小麦与偃麦草等野生近缘植物进行杂交,成功地将偃麦草的优良基因导入小麦。终于研究出小麦育种技术衍生新品,质优产高,带来质的飞跃。“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关系着国计民生,联系着千家万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21年聚焦“三农”工作,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课题。广大基层干部要学习他“愿得此身长报国”的信仰,把耕地保护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强化群众耕地保护意识,坚决遏止耕地抛荒、防止乱占耕地建房、违规用地等现象出现,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循迹“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的坚定信念,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勇毅,躬耕于田野之间,端好中国饭碗。面对国际上一度出现“谁来养活中国”的质疑,李振声“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的回答掷地有声,并用行动鼎力践诺,从未停止对“粮食增产”的研究。他的黄淮海中低产田治理方案实施6年,增粮505亿斤;他的“渤海粮仓”向盐碱地要粮,实现了5年增粮200多亿斤;90岁的时候,为确保我国饲料粮安全,他提出“滨海草带”设想,即使因为年迈已不便亲自去田间地头,仍然通过学生了解情况,提供指导和建议。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端好中国饭碗,呼唤广大基层干部要躬身于广袤农村,宣传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着眼长远,加强对乡村农业产业的长远规划,加强对耕地轮作的“顶层设计”,向农业专家寻策、向市场问需、向群众问计,采取土地流转、土地承包、规模种植为示范引领,用好驻村工作队和科技特派员,指导引领老百姓因地制宜提升粮食生产。
循迹“要跟着国家需求选择自己要做的事情”的远大理想,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务实,致力于产业振兴,筑牢大国粮仓。1991年,李振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荣誉接踵而至,他却淡泊名利,心里始终惦记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他倾心培育科技人才,把获得的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全部捐献出来,作为学生的“助学基金”,激励他们献身科技;他指导和培育了一批批博士生、技术人员等骨干力量,言传身教地教育他们秉承“择一事而终一生”的工匠精神,全力以赴筑牢大国粮仓。广大基层干部要时刻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当作奋斗目标,以“中国饭碗”装满“中国粮食”为动力,主动走向田间地头,干一行爱一行,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务实,践行强农兴农使命。“路漫漫其修远兮”,哪怕条件艰苦、任务艰巨,也要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委组织部刘新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22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