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无论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还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七个聚焦之一”,抑或是出台《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首次立足国家层面对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这一系列战略性举措,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8月15日是我国第二个全国生态日,在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纪念日来临之际,广大党员干部要全“绿”以赴、追“青”逐“绿”、向“美”而行,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以实际行动让生态含“绿”量更“劲”一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画卷上绘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融“绿”于“心”,铆足“厚植绿色发展理念”的钻劲,全“绿”以“赴”强化思想引领,以思想“含真量”提升生态“含绿量”。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相继出台包括《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能源绿色转型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降碳行动等一系列领域和行业实施方案,推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步伐明显加快,引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开启了波澜壮阔的绿色征程。可以说,绿色发展理念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的关键,体现了历史智慧与现代文明的交融,对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广大党员干部要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时时处处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深悟透,自觉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主动投身生态事业“国之大者”当中。要永葆“精益求精不止步”的钻劲,用绿色发展理念武装头脑,树立绿色的政绩观、价值观,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把守护绿水青山摆在工作重要位置,牢牢守住“生态红线”“整治主线”“环境底线”,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亮丽的底色。
融“绿”于“行”,铆足“深耕绿色发展实践”的拼劲,全“绿”以“赴”抓好生态治理,以行动“含金量”提升生态“含绿量”。“山积而高,泽积而长”,打好生态“硬仗”、绘就满目青绿,贵在坚持、重在行动。塞罕坝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到“青松寒不落,碧海阔逾澄”的转变,靠的是三代人的艰苦奋斗、久久为功;浙江实现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精彩蝶变,靠的是当地干部“一任接着一任干”的一以贯之。全“绿”以“赴”抓好生态治理,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扛起身为党员的“绿色担当”,始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既敢于下大气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又能够将扬长与补短、治标与治本、理疾与防患更好结合起来,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在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要将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深入推进,推动制度监管的常态化,加大生态保护监管执法和惩治力度,对急功近利、违背自然规律等行为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拼劲让生态文明治理大见成效,让锦绣山河造福人民群众。
融“绿”于“新”,铆足“引领绿色创新潮流”的冲劲,全“绿”以“赴”推进守正创新,以发展“含新量”,提升生态“含绿量”。守正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核心动力。绿色转型是当今时代最具增长潜力的动能之一,谁能更好把握绿色转型机遇,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和有利位置。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必须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大的工作力度来谋划和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作。只有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才能引领绿色创新潮流,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阔步前行。广大党员干部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见证者和受益者,应当做创新文化、创新风尚的引领者,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开展创新示范推广,依靠科技引领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依靠科技手段治疗环境污染顽疾,以“环保+科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手段,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创新技术推广应用,把一些新思路、新方法、新制度及时总结归纳,形成可操作、可普及、可推广的措施或制度,激发创新活力同凝聚奋进力量有效结合,让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质增效。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萧江镇人民政府叶宗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16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