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岭市松门镇选调生 李瑾萱岁末回首,自去年9月入村工作以来已过百日。最初,我满怀未知与茫然,但自觉零经验并不可怕。正如近日热播剧《繁花》里说的那样,“关山难越,闯过去是扬眉吐气,又一程山高水远,闯不过去变成了教训”,敢闯敢拼才能锤炼过硬本领,挫折教训也会助推我不断成长。于是我在寻“三问”、作“三答”之中,经历了从大学生向基层工作者的蜕变“阵痛”,完成了一名合格驻村选调生的基本自我训练。
一问基层宣讲怎么讲,答:言贵于有物,开口重在“三化”。基层宣讲是打通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渠道,如何打开群众思想“大门”,切实让利民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我遇到的首要挑战。例如针对通天房消防安全问题,我曾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希望结合警示案例以及科普动画来让安全防范知识直观可学。然而经课后回访得知,部分年纪大的村民由于听不懂普通话而对内容一概不知,影像资料“高大上有余,接地气不足”,反而宣讲普及效果不够。对此,我深觉“讲说”仍旧是基层宣讲的必要手段,必须踏实用好“群众话”,要做到化“大道理”为“小建议”,结合村情,真情实感地为村民提供针对性建议;要做到化“硬理论”为“小故事”,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让理论在潜移默化中“入脑入心”;要做到化“书面语”为“土方言”,确保所有村民听得进、听得懂,对于晦涩难懂的知识点更要学会扩充说明。
二问入户走访怎么走,答:不打无准备之仗,叩门应有“三想”。入户走访既是“四下基层”精神的基本体现,也是让我和村民们逐个照面迅速熟络的直接途径,方便后续工作顺利开展。第一次走访的我对于村民们来说是“陌生人”,但由于对访问方式的把握不准,和群众沟通时就走了岔路。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我就开始连环询问对方的基本情况。和我一起走访的村书记提醒道:“下次走访前可以先想想话题,不要一直问个人信息。”事实上,机械提问不仅让我和村民们的关系难以破冰,换来的也只是表面信息。对此,我反思以后在走访之前应当做好准备工作,做到叩门前有“三想”:一是回想好走访对象的基本信息,需提前收集材料并确定走访计划,开口前要先“认得了人”,开口后要“言之有物”;二是设想好群众普遍关切的问题,对民生民事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顺藤摸瓜”搞清楚实际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三是预想好拉近关系的开口第一句,可以用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声搭话打开群众的“话匣子”,从拉家常开始自然地融入到群众中去,建立起牢固的信任关系。
三问干事创业怎么干,答:从师而问焉,行动不忘“三师”。初出茅庐的我虽然有一颗想干敢干的热心,但在工作开展时却是“两眼一抹黑”。我到村里后参与的第一大事就是可复垦区老屋整治的摸排工作,我毫无概念、无从下手,接待村民更是“一问三不知”。为此,村书记特地安排村里的老文书当我的“老师傅”,引导我逐渐熟悉起农民建房政策。至此,我开始继续寻找其他“领路人”,发扬“不耻下问”精神,努力提升个人真才实学,逐渐强化个人办事本领。首先,我拜书本为师、谋科学之策,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让自己先把上级政策决定吃准吃透。其次,我拜前辈为师、行务实之举。农村的事说到底是“村村不同、户户有差、个个有别”,只有跟随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老前辈才能找到“门道”,做到精准施策、有的放矢。最后,我拜群众为师、解民生之需,我坚持问题导向,积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在听取群众反馈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优化解决方案,以保障工作达到实效、良效。
本文信息源自 共产党员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1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