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居世界前列。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新方位,如何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使之成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强大动力,是重要的时代课题。我们要自觉守护历史文化遗产,激扬文化自信力量,争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传承者、发扬者,用心让文化和自然遗产“活起来、火起来、走出去”,在新的起点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做坚定守护者,以“科学考古、保护开发”的责任心,让文化和自然遗产“活”现魅力。从古老的甲骨文到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从雄伟的万里长城到精妙绝伦的传统工艺,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然而,在时代的变迁中,一些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的危险,这就需要我们以敬畏之心、考古之态对待历史,将保护放在首位,要秉持保护第一、保护优先的前提,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形成以评估挖掘、鉴定、保护管理一体化的系统性保护机制。促进文旅融合,开发与遗产相关的旅游线路和产品,提供特色民宿、美食体验等配套服务,让游客在旅游中感受遗产的活力。马面裙、汉服受到追捧,“围炉煮茶”“八段锦”深受年轻人喜爱,文化和自然遗产在传承中讲好“中国故事”,赓续历史文脉。要充分架起过去、当下、未来的“桥梁”,给历史文化遗产展示空间、出圈平台,让教科书中与读者“一面之缘”的文物,打破文化内容创造与传播边界。遵循文化自然遗产传承发展规律,挖掘提炼文化遗产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等文化精髓,借助科技力量、结合时代元素,努力让文化遗产“火”起来,才能延续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让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互动体验、文创产品、文艺作品等多种形式及载体,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满足人民群众了解历史、汲取知识、欣赏艺术的精神文化需要。
做创新发扬者,以“品牌加持、与时俱进”的事业心,让文化和自然遗产“走向世界”。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我们要继续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以实际行动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新时代以来,我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物进出境展览、联合考古、文保援助等项目,大运河、长城保护工作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更是成为一大亮点。新征程上,我们在推动文化自然遗产“走出去”时,要主动加强文化自然遗产品牌打造,以中华文化思想内核为基础,叠加流行、创新、多样艺术表现形式,擦亮文化自然遗产“金名片”,促进文化消费新升级,让文化自然遗产新“潮”澎湃。以文化自然遗产为媒,推动文化自然遗产“走出去”,传播好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comment/17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