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礼记:解锁驻村女支书的“助村”密码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2021年4月,我有幸被派往甘肃岷县秦许乡大族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获此“殊荣”。时隔三年,我在大族村完成了自我的“蜕变”,由“驻村”书记变成了“助村”书记,是我选择了大族村,同时也是大族村“成就”了现在的我,这份双向奔赴的成长之路让我收获“颇丰”。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之际的讲话还在耳边回响:“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作为年轻基层干部,我们当牢记总书记嘱托,不负时代、不负韶华,扎根基层,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接好接力棒,跑出最强音。

以“栉风沐雨”为“本”,在日复一日的入户走访中了解“民情”,面对面畅谈,打开群众交流之“窗”。刚开始,面对纷繁复杂的基层工作,我深感自己能力欠缺。对于我来说,最困难的不是工作完成得怎么样,而是我如何与群众建立“感情”,让群众愿意与我这个“新人”沟通,是我面临当前最棘手的问题。所幸之事,是我遇到了我工作中的“贵人”——一位已退休的老支书,他告诉我,入户走访是建立和谐干群关系的“金钥匙”。有了这个“法宝”,我顿时感觉工作摸清了方向。从此以后只要一有时间我就会随手带着笔记本走街串巷,深入农户家中,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户的基本情况,大到家人生病住院、小到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在日复一日的走访中,我终于完成了由“陌生人”到“心上人”的完美蜕变,成为了大族村真正的“一份子”。我早已记不清我吹了多少西河的风、走了多少田间的路,磨破多少双鞋、写满了多少笔记本,但我知道这条路让我找到了真正的“归属”。

以“虚怀若谷”为“要”,在每时每刻的学习淬炼中读懂“民意”,心贴心服务,夯实群众认可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得的人民的心。”身为村干部的我们不仅要“能上”还得“能下”;不仅要“能说”,还得要“会道”;不仅要打通“村道”,更要打通群众“心路”,要怀着“空杯”思想,积极向书本学,向身边“榜样”学,用最“土方法”解决最实际的“难题”,要让“无头苍蝇”变成“展翅苍鹰”。刚来大族村时,总认为自己是“一家之主”,而第一次春耕生产的安排、第一次卫生厕所的建设、第一次“三类户”项目的规划却让我吃了个“闭门羹”。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的“新人”,我在一次次的“碰壁”中不断汲取“教训”,让自己在基层的“沃土”里迅速成长。群众工作态度的转变,让我对村上的工作开始变得“得心应手”,慢慢地拉近了我与群众的距离。我将“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将“群众找我”变成“我找群众”,将“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认领”……类似如此的改变,正不断缓和着我和群众的关系,我与群众的交流之“窗”从此也被慢慢打开。

以“脚踏实地”为“本”,在年复一年的日夜坚守中掌握“民需”,肩并肩奋战,守牢群众幸福之“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村支书,我要踏着乡村振兴的步伐,扎根基层,不仅“身到”大族,更要“心到”大族,怀着一颗为民情怀,把“驻村”变为“助村”,让自己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最终的工作目标。深入田间地头,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让自己真正成为“泥腿干部”和“炕头干部”,能听得进“刺耳话”、记得住“牢骚话”、忍得住“过头话”,思群众所思、想群众所想,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全力以赴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李天会作为村上的“突发严重困难户”,在村“两委”和上级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已慢慢摆脱困境,逐渐恢复原来的生活。看着病人日渐恢复的身体,一份“为民服务”永远在路上的信念又再次树牢。

三年的驻村生活一晃而过,那些挑灯夜战的苦正化作无形的力量促使我努力前行,我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斗在基层一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努力做好大族村的“当家人”。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秦许乡大族村党支部书记 张惠琴)

本文信息源自 共产党员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7699.html

(0)
先锋 文汇先锋 文汇
上一篇 2024 年 7 月 4 日 上午2:47
下一篇 2024 年 7 月 4 日 上午2:50

你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