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耕文明遗产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4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指出,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农耕文明遗产蕴含文化、经济、生态等多重价值,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内涵相契合。我们要立足地域性、着眼传承性和突出创新性,三重发力,让农耕文明遗产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立足“地域性”,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摸排,让农耕文明遗产为乡村振兴提供“突破点”。“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用五谷养育生命的先祖们,顺天时,量地利,形成了“南稻北粟”两大格局,留下了“旱作梯田”“桑基鱼塘”“坎儿井”等具有多重利用价值的重要农耕文明遗产。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本地域内这些宝贵财富,将其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突破点”。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绝不是简单地将乡村“城市化”,而是抓住其本身特色,因地制宜寻求发展“良方”。要立足当地区域文化,厘定本区域文化遗产,精准充分挖掘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农耕文明遗产,加强资源普查,编制文明遗产名单,构建差异化发展格局,绘就地域农耕文明遗产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新画卷。

着眼“传承性”,坚持传承为要,薪火相传,让农耕文明遗产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点”。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国作为最早响应并积极参与全球重要农耕文明遗产倡议的国家之一,重要农耕文明遗产数量位居世界之首,但仍有不少即将成为“孤品”或者“绝品”,亟待保护和传承。要着眼于农业耕作技术与经验、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品种和特色农业景观等方面去粗取精,筛选出一批具有当代价值的农耕文明遗产,利用互联网、云计算、VR等数字技术对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进行留存,注重收集并展陈传统农业器具。引入专业团队对农业遗迹、文物古迹、古村落等进行系统修复。同时要注重传统农耕文明传承队伍建设,加强此类人才的专项培训和政策扶持,建立人才项目库,实现农耕文明遗产的可持续性,为其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支撑。

突出“创新性”,坚持与时同行,翻陈出新,让农耕文明遗产为乡村振兴提供“闪光点”。正所谓“学古而不泥古”,农耕文明遗产能否成为乡村振兴建设的闪光点,关键在于创新性转化。福建茉莉花茶享誉世界、云南哈尼梯田游人如织、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多地以生态发展眼光,挖掘农耕文明遗产多元价值,实现了农文旅融合发展,为各地创新性利用农耕文明遗产提供了范本。挖掘和利用农耕文明遗产要根植于当代中华文明,不断融入现代元素,以“思想破冰”拓展其农业功能,培育新业态,将资源优势和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让农耕文明遗产和现代文明来一场跨时空的“合作”,实现农耕文明遗产保护传承和乡村振兴建设的“双向奔赴”。

(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北诗镇人民政府选调生 李世龙)

本文信息源自 共产党员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6878.html

(0)
先锋 文汇先锋 文汇
上一篇 2024 年 7 月 3 日
下一篇 2024 年 7 月 3 日

你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