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重温党史、缅怀先烈为主题的纪录片《青山处处》在央视热映,其中一集《钱钟仪的家书》从烽火时期的几封家书说起,回顾了钱钟仪在民族危亡之际毅然投身革命,播撒希望火种的故事,该片同时也点燃了当代青年胸中的星火。广大青年当从中感悟矢志不渝的初心、扛起躬先表率的担当、坚守人民至上的情怀,以挺膺之姿学真知、壮筋骨、长才干,在新时代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风雨不改凌云志:从青年学生到共产党员,变的是身份象征,不变的是许党报国的初心。钱钟仪于16岁考进同济大学后,多次参加学生示威游行,积极声援“一二·九”北平学生运动。在进步思潮的影响下,在一系列抗日救亡运动中,他的革命信仰逐渐坚定、目标道路愈发明晰,并于1938年成为共产党员。彼时上海烽烟渐起,钱父在家书中多次叮嘱“世变正多,宜作静观”,而他则用“儿本非随波逐浪、轻信无主者”“国家民生经济,关系殊大,深堪为忧”等言语表达了自己的志向。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筚路蓝缕的艰苦建设到如今继往开来的新时代新征程,许多如钱钟仪一样的青年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争当卫国戍边排头兵、攻坚克难突击队、乡村振兴生力军,为我们树起了一座座“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精神丰碑。“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广大青年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实践中感悟“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在一线蹲苗时不断夯实“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思想根基,方能行稳致远。
越是艰险越向前:从城市一线到沃野乡间,变的是工作环境,不变的是迎难而上的担当。八一三事变后,钱钟仪从上海来到浙江,先后担任中共丽水县西区区委书记、丽水县委青年委员等职务,并利用专业知识和所见所学,深入一线为农村党的建设和组织发动群众做了大量工作。当时的丽水属欠发达地区,开展工作一是“行路难”——提灯夜行,路途崎岖;二是“方言关”——沟通不畅、交流碰壁;三是“环境差”——疟疾肆虐,忍饥挨饿。钱钟仪不畏艰难、勇挑重担,不识路况就笑道“多摔几次便知了”,仅用数月便学会了当地方言,并请来医生整治疫病、环境等问题……钱钟仪披荆斩棘的革命担当和迎难而上的乐观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周围同志,也在多年后深深地触动了青年你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广大青年肩负“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使命,唯有走出舒适区,在“鹰击长空万里阔”的一线岗位上爬坡过坎,坚持“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苦干实干,方能拔节生长。
为谁辛苦为谁甜:从教书育人到培根铸魂,变的是职责任务,不变的是枝叶关情的情怀。随着革命形势逐渐紧张,钱钟仪转入地下,以民办小学教员身份为掩护,白天上课,晚上开展党的工作。在丽水万山村,钱钟仪带领农会、妇女会、儿童团等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建设,并发挥写作特长,自编自印了一本关于党的基础知识的教材。在课堂上,钱钟仪总是和蔼细致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将抗日救亡的内容纳入其中,群众纷纷表示“这样的好老师到哪里去请啊!”1941年夏,钱钟仪调离万山,离别当日,当地党员群众共一百余人将他送到了离村五里之外才依依惜别。回顾这段经历,钱钟仪在家书中写道:“父亲,在这里我虽远离家人,但却有着万千的亲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无论何岗何地,广大青年都要设身处地站在群众方面思考问题,多用春风化雨的措施、多做济困扶危的实事,弘扬“但愿苍生俱饱暖”的奉献精神,坚持“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服务态度,方能收获人民的“五星好评”。
忆昔年,家书声声诉初心,看今朝,青山处处沐暖阳。在这片大地,有奔涌向前的源头活水,有我们热爱的人间烟火,有脉脉相传的精神力量。这片大地上的青年,当与国家同频向前,同时代奋发向上!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自然资源局阳朔县葡萄镇洞村村委主任助理 钟振兴)
本文信息源自 共产党员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6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