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在历史长河中,五千年时间我们诞生了无数中华文化瑰宝,成为世界最具深厚软实力的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指出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以高远志气立心、浩然骨气立命、深厚底气立业,在新征程中展现使命与担当,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之歌。
从中华文化中深耕“文明基因”,萃取精华,提升民族文化认同,立“鸿鹄”之志。“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笔墨纸砚、唐诗宋词、琴棋书画……五千年文明的薪火相传,为华夏儿女留下了灿如星河的宝贵文化财富,我们有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豁达,有着“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家国大义,有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而今在一百多个国家(地区)建立数百所孔子学院和中小学孔子课堂,让全世界都了解中国的优秀文化,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发展壮大之根,亦是面向世界、走向未来之本。“少年应有鸿鹄志,当骑骏马踏平川”。我们要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用中华文明启智润心、树德立志,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传播者,为实现文化强国目标贡献青春力量。
从中华文化中汲取“红色基因”,学思践悟,赓续共产党人血脉,培“报国”之骨。历史是文化生成的载体,百年前,中国积贫积弱,不仅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危机,更面临着文化入侵、文明衰弱的重大挑战,千万志士冲锋在前,前仆后继,满怀“吾辈青年岂容解甲,惟有自请长缨”的热血,用一生的奉献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红色文化承前启后,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是中国盛而不衰的重要条件,纵观党的红色文化发展进程,集中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如今,我们又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面对实现百年夙愿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后辈应继传星火,不负先贤望白头,积极传承中华文化,补足精神之“钙”,从中感悟中国的今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书写的,力践报国之行。
从中华文化中挖掘“文物基因”,守正创新,延续优秀历史文脉,强“自信”之底。“文物不言,自有春秋”。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带着历史的温度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近年来,各地不断挖掘艺术资源,以“多元共振”的形式结合流行的元素将中华文物从“小众化”推向“大众化”,让收藏在深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化身国潮IP “纷纷出圈”,让更多的人从“沉默”的瑰宝中窥见历史的发展,文明的传承,文化的演变,俘获了更多的文物文创爱好者。“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作为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传承者,我们要坚守文化创新的人民立场,用新方法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唤起广大人民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用好文物之“根”,筑牢信仰之“基”、守住民族之“魂”。
生逢盛世,青年要胸怀祖国和人民,积极投身文化强国建设,争做文化自信的实践者,勇做中华文化的“黄金矿工”,躬身践行,乘势而上,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光芒。
(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五府山镇 文佳)
本文信息源自 共产党员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6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