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回信勉励”,在探寻“源头活水”中做中华文化“传承者”。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上下五千多年的璀璨历史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犹如一座宝贵的精神富矿。翻开历史长卷,万里长城宏伟磅礴,桂林山水延绵不绝,唐诗宋词精彩绝伦,敦煌图案灿烂无比,都江大堰智慧尽显,汉服穿搭经久不衰……数不胜数的文化名片依旧熠熠生辉,彰显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深厚底蕴。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接过文化传承的“接力棒”,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持续用优秀的中华文化培根铸魂,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从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积淀中深挖文化富矿、汲取文化精髓、传承文化魅力、赓续文化基因,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读懂“回信勉励”,在做好“典藏惜物”中做中华文化“守护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和历史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的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资源”。蹚过千年历史长河,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或中断或湮灭,中华文明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彰显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独特魅力。这是因为有“历史文物”在讲述中华文明的“何以不朽”。你看,从美轮美奂的壁纸画作,到笔墨生香的飘逸书法,从精美华贵的凤冠耳饰,到雕琢生动的泥人玉像,从风格各异的瓦窑瓷器,到精湛无比的古法技艺,岁月往复,它们身上留下了历史的痕迹、镌刻了动人的故事,是闪闪发光的存在、文化凝聚的结晶。文物是历史的“活化石”,是传承文化最好的“载体”,保护传统文化更是我们每个中国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担负起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真正花心思、下功夫深挖文物价值、做好“典藏惜物”、守护“文化”家底,让文物不“蒙尘”,让历史不沉寂。要用好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奇思妙想,让文物“活过来”、古人“会说话”、历史“再重现”,不断从文物中感受中华厚重历史,汲取文化自信力量。
读懂“回信勉励”,在强化“互鉴融合”中做中华文化“弘扬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回望历史,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中华民族自信又大度地同域外民族交流,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景象。再看今朝,无论是高举和平发展旗帜、推动政治经济文化融合发展的“一带一路”,还是拓宽历史文化交流渠道,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孔子学院”,抑或是宣传中国主张、彰显中国智慧、体现中国方案的“北京冬奥”……无不在告诉大家,中国“文化品牌”正朝气蓬勃、自信满满地迈向世界,走在了世界大舞台的中央,散发着举世瞩目的耀眼光芒。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做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自觉涵养“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在尊重“不同”中寻求“共同”,在包容“不同”中谋求“大同”,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不断畅通文化交流渠道、丰富中华文化内涵,促进中华文化在兼容并蓄中绽放光彩、在交流互鉴中续写辉煌。
(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委组织部 杨倩俐)
本文信息源自 共产党员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5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