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传统文化”价值 厚植“大思政课”底蕴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各级各类学校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大思政课”底蕴,切实发挥铸魂育人作用,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从“传统文化”中挖掘“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责任,厚植“大思政课”的“为民情怀”。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自古以来都贯穿着重民本的思想,从《尚书》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到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均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对民生、民德、民教的重视。而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传承者,始终将为民情怀作为奋斗目标,从南湖红船的破浪前行到革命年代的艰苦奋斗,从改革时期的锐意进取到新时代的使命担当,我们党闯过了一个又一个“娄山关”、征服了一个又一个“腊子口”,所依靠的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他们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我们党得以生存、发展的“最大底气”。“大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弘扬和传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使命,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感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责任,厚植“大思政课”的“为民情怀”,深刻地将民本思想融入具体育人体系,让青少年在思政课中感悟中国的伟大,感知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和凝聚力,领悟其中“厚植人民情怀、扎根人民实践、面向人民需求”的基本要求。

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厚植“大思政课”的“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沉淀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处,不仅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最为深沉的情感,更是中华民族高扬的精神旗帜。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和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对国家的深厚感情和责任感。当前,中国正走在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上,为了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力量,我们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深层的精神追求,将传统文化与“大思政课”相结合,在全员、全程、全方位立德树人的整体格局中立足“两个大局”,感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引导青年把个人理想和家国情怀紧密相连。同时要充分挖掘丰富的红色资源,特别是百年党史中蕴含的爱国教育资源纳入“大思政课”的课程体系,并用“体验式教学+现场教学+专题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丰富拓展爱国主义教育校外实践领域,帮助当代青年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红色基因的同时,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牢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厚植“大思政课”的“天下情怀”。《中庸》有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自古以来,中华文化都崇尚“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观念,遵循以和为贵的理念,我们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和平的思想深深刻在我们的骨子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面对世界复杂变化趋势和全球性突出问题,“大思政课”有责任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国际观。所以我们要秉承“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感悟“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将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以更宽阔的视域看待国家与世界,引导青少年正视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摒弃差异化偏见,树立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正确理解“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中国主张,以包容的思维看待各国的发展。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涪西镇人民政府 李星宇)

本文信息源自 共产党员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5790.html

(0)
先锋 文汇先锋 文汇
上一篇 2024 年 7 月 2 日
下一篇 2024 年 7 月 2 日

你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