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在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漫漫长河中,沉淀了很多精美绝伦、巧夺天工的文物。如今,它们被珍藏在博物馆的方寸之间,继续诉说着古老的故事。知史以明鉴,查古以知今。在文博热的当下,我们要充分挖掘、利用博物馆的“文化存储器”“历史解码器”“精神助推器”之用,让全社会得到持久的文化滋养,从而满怀文化自信地奔赴复兴的壮阔山海。
尽博物馆“文化存储器”之用,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珍贵的馆陈文物,无声地展示着中华文化的风韵魅力、民族风情。如果说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就是博物馆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学校”为喻,凝练地阐释出博物馆、博物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文化滋养的“文化存储器”之用,也概括出新时代博物馆面临的新机遇、肩负的新使命。如何充分挖掘、利用和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是我们必须要写好的一篇大文章。加强研究阐释,深挖蕴藏其中的道理哲理和价值观念,国人的审美追求和精神世界,发挥其价值引领作用,如整合梳理辽代三彩器、喀喇汗王朝桃花石可汗铜币等文物古籍“家底”,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就是一个好例子。注重活化利用,坚持分众化、提升体验感,创新文物策展方式,建好和公众沟通的纽带桥梁,让博物馆锐意进取,蓬勃发展。
尽博物馆“历史解码器”之用,博物洽闻、融古通今。在博物馆,穿越千年的历史文物沉淀了时间,酿造了岁月,流淌着中华文化血脉,也启迪着现代国人“知所从来,明所将往”,从“不忘本来”中获得“开辟未来”的力量。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保护传承,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摆脱博物馆曲高和寡之困。其中一个“出彩点”就是让历史文化遗产融于数字化时代,激活文物持久的生命力。借助智慧屏、AR眼镜、三维扫描技术等数字技术,打造“云展览”“云讲解”、数字博物馆、虚拟博物馆、智慧博物馆,让观众拥有“触手可及”“怦然心动”的体验感。再者,借助国风国潮文化,打造博物馆特色活动。比如聚焦博物馆和文物的《国家宝藏》等国风类节目,考古盲盒等特色文创,都是拉近文物与观众的距离的创新举措。
尽博物馆“精神助推器”之用,存史启智、烛照前程。在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中,文物蕴含的道德观念、人文理念等,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提供了宝贵资源。珍视文物中蕴藏的民族精气神,才能守得住文明根与脉。推动新时代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博物馆在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的阵地作用,以历史与文化涵养公民精神,凝聚起强大、深厚的社会奋进力量。尤其注重发挥红色展馆教育功能,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牺牲奉献和伟大功绩,展示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引导人们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凝聚起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豆庄镇选调生 丁敏)
本文信息源自 共产党员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5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