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千年文脉,在“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中孕育民族自信。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文化自信是每位中华儿女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从传统文化遗产中,今人得以回溯历史,在三星堆的青铜器里,窥见的是古人对天地万物的启蒙认知;在良渚的玉琮里,触摸到的是礼仪之邦的温润仁厚;在古运河的涛声中,听到的是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和谐乐章……那些收藏在展陈柜里的文物、矗立在广阔大地上的建筑、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从来便不是冷冰冰,而是承载着华夏民族五千年来祖先们的记忆和智慧,孕育了炎黄子孙宝贵的气质与精神,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保护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坚定的民族文化自信,通过讲清楚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传达好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生活智慧,才能真正守住优秀传统文化“深厚根脉”,保持大国奋发迈进的从容,激发创新进取的活力。
讲述群众故事,在“百花齐放春满园”中汲取活水之源。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其中所蕴含的时代脉搏,反映着人民群众对社会变迁和时代变革的认知,也彰显着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辉煌业绩。近些年,央视打造的《典籍里的中国》风靡全国,节目通过对古籍背后历史故事的挖掘,对时代长河中无数励精图治、鞠躬尽瘁、济世为民的人文先辈的还原,打动观众,与其形成跨越岁月的情感呼应。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认识到从来不是一两名创作者“一枝独秀”,也不该是脱离群众的“曲高和寡”,一些只重视外在打造、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大量同质化的文化景点或文艺作品,也因失去了群众立场的“精神内核”而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落入俗套,文化传承必须扎根于时代,紧扣时代脉搏,坚持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思想主线,才能使得各时代优秀“声音”流传不息。
聚焦创新赋能,在“如将不尽,与古为新”中不断破圈出海。总书记曾指出,文化创新要把握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等文艺作品融合了科技、文化、趣味等系列元素,将古典情怀与现代审美相碰撞,形成了惊艳四方、一票难求的破圈盛况。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科技变革,文化传承更应着眼于产业大格局,以开放姿态抓住新媒体、新技术相结合转型的重要契机,推动优秀的作品不断加深传承、拓宽渠道、扩展影响,走向更广大的人民群众,甚至走出国门传播好中国自己的“声音”,让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在持久地推陈出新中焕发生机、赋能生长。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柯桥街道 单光耀)
本文信息源自 共产党员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5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