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乡音凝聚民心。“党有所呼,我有所应;国有所需,我有所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勉励青年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2023年12月,我告别了高楼林立、绿树成荫的爽爽贵阳,来到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这片广阔的大地上,心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下决心上好基层这门课,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发光发热。上面千条线,基层一根针。相较于机关,基层的工作更为繁琐,对沟通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遵义人,来之前我信心满满,认为沟通绝不会成为大问题,但刚到村里就让我傻了眼,热情的老党员拉着我说个不停,刚开始我还能勉强听懂,但是他越说越激动,陡然加快的语速让我很难听懂,老党员连说带比划,我也跟他打起了“手语”,还是难以明白他想表达的意思,最后还是村支部书记在中间“翻译”,才让我走出了窘境。为了能更快地融入群众,我抓住每一次与村民相处的机会,跟着大家一起说方言,参加各种活动。年初,我特意加入村里组建的鼟锣队,每天吃完晚饭后,大家就聚集到村委会门口的空地上编排比赛曲目。看着村民们卖力地表演,听着激昂顿挫的锣鼓声,我也不由得心潮澎湃,全身心融入其中,与大家一起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经过一次次沟通、交流,如今我不光能顺畅地和大家交流,还能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向村民们宣传惠民政策,空闲时与他们聊家常、谈发展,努力成为村民们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让他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用脚步丈量民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多了,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初到基层,首要任务就是放下学历“光环”,脱下思想的“长衫”,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增加阅历,增长才干,增强同人民群众的认识,筑牢公仆意识。在没有基层工作经历之前,我对于自己的工作认识仅仅停留在数据层面,每个月我省出栏多少万头猪、牛、羊,生产多少万吨蔬菜、水果……却不知如何估算一个区(县)、一个乡镇的具体产量,也分不清各种节气,不知道什么时候该播种什么作物,各种作物需要怎样的生长条件,以及怎样判断作物的生长情况。刚到村时,村支书认为我作为农业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应该很了解农业,让我帮忙看看村里适合种植什么作物,我尴尬地答不上话来,后来我抱着认真学习的心态,积极跟着村干部们走进田间地头,去山上看柚子树的情况,去坝区看油菜花的长势,参与春耕备耕全过程。慢慢地,我走遍了全村每一处耕地,看着香柚树上挂满的“金元宝”和一望无际的“金色花海”,曾经单一枯燥的数据开始变得生动、鲜活。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一件件实事“落地生根”,让我学会站在群众角度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时刻知晓“民之所忧”、懂“民之所盼”,保持为民初心。
用肩膀担当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以此勉励干部深入基层,更启示了刚从学校毕业的选调生们磨去书卷气、骄矜气,摒弃“躺平”错误思想,像毛竹一样沉潜,像松柏一般坚韧,深耕在干事创业的土壤之中。深入基层,才知基层不易。晴天忧抗旱,雪天抗凝冻,雨天忙防汛。刚到村里的时候,为了快速熟悉各项工作,更好地服务群众,我对村里各项工作进行了梳理、编号、分类存档,根据频率梳理出每月、每季度、每半年和每年需要提交的固定资料,形成清单,确保每项工作按时保质完成。同时,围绕基层基础“强双基”和“强村富民”三年行动,我积极协助村支部书记抓好基层党建工作,加大在回乡创业大学生和青年农民中培养和发展党员力度,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题,持续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模式、新路径,推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实现信息化、精准化、温度化,逐步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党员队伍,有效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目前田坪村共有党员27名,高中及以上8名,新发展党员2名。此外,我还与村“两委”深入田间地头、走村入户开展产业发展规划调研,调查了解了本村的地理、人口、生态等基本条件,在充分听取村民意见、挖掘区域优势的基础上,结合现有资源,大力发展香柚、生猪、大棚蔬菜等产业,目前全村香柚种植面积已发展至1100亩,生猪养殖2000头,大棚蔬菜30亩,预计今年可辐射带动周边群众用工2500人次,增加农民收入2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新增收益20余万元。
“青年当如饥似渴,勤勉不辍,既攻书山有径,亦探世事无涯。”在基层,唯有倾注真情实感,身体力行,方能在琐碎杂事和生活百态中领悟初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坚守选调初心,用自己所学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不辜负组织的殷切期待,在平凡中创造非凡,走出一条属于我的不平凡之路。
(贵州省万山区黄道乡田坪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曹力元)
本文信息源自 共产党员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4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