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周年记:读懂绝壁天渠精神内涵

今年的6月17日是第30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在这个与水有关的纪念日,新华社“时光相册”栏目以“乌蒙绝壁有天渠”为题,向读者展示了一组六十余年前的老照片,报道了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人民绝壁凿渠、问天取水的壮举。过去,知晓绝壁天渠的故事还是通过各级媒体的报道和他人的讲述,去年夏天,我成为了生机镇一名普通的驻村第一书记,一年以来的驻村工作经历,让我对当年生机镇党员干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修渠的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凿渠过程中体现出“坚守初心、顽强拼搏、团结进取、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坚守初心,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生机,一个充满希望的名字,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使得雨水从天而降随即渗漏。“生机公社山连山,远望大河喊口干,缸中没有三碗水,既愁吃来又愁穿”。这首民谣曾是生机镇缺水的真实写照。千百年来,依赖自然条件过日子的农民早已习惯“靠天吃饭”,但迫不得已时,总有勇敢的人会想“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六十余年前,生机镇人民这种勇气被原毕节县水利局技术员徐荣修渠的决定“点燃”,古有愚公移山开通途,今有绝壁凿渠引琼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自1956年起,凿渠英雄们开始在悬崖山腰引水,誓要“旋转乾坤”,造福子孙。是始终坚守要在悬崖峭壁开天渠的初心,才将荒山变良田,才有瓜果满园香。

顽强拼搏,定要“不破楼兰终不还”。绝壁天渠建设过程中,生机人民不依赖国家,不向上伸手,不等不靠——没有工具自己制,自己割麻、搓麻、制作麻绳,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抬筐自己编,没有炸药自己造。生产工具的落后和生产力的低下,在这些悬崖峭壁上施工,其艰难和危险是可想而知的,但更难能可贵的是见证牺牲仍不惧牺牲。当年的修渠英雄胡加珠老人就曾多次陪同党员干部群众寻找掉落悬崖的乡亲,每次带回来的都是一具冰冷且残缺的尸首。但是,修渠干的是“战天斗地”的活,不能因牺牲生畏。“冰天雪地不叫苦,狂风暴雨不低头,任务不完不下马,水不到田不罢休”,正是这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搏精神换来了绝壁天渠上流淌的勃勃生机。

团结进取,无畏“雄关漫道真如铁”。没有白流的汗,更没有白流的血。六十多年以来,十条从镰刀湾、高流、镇江等绝壁天渠流淌的水昼夜不息,如飘带一般蜿蜒盘旋在生机的各个高山之腰,滋润着生机的大地、滋养着一代代的生机人民。众人同心,其利断金。是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将生机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不断进取,不断取得凿渠的胜利。“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的生机,依赖于天渠水灌溉,发展起了葡萄、蜜柚、柑橘、蜂糖李等经果林产业,群众增收的路子更广了,腰包更鼓了,生活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树林郁郁葱葱,庄稼茁壮生长,瓜果香甜可口,人民安居乐业”,这是我走访过程中健在的修渠老英雄们所描述的生机,也是我亲眼所见的生机,是名副其实的“生机”。

敢为人先,甘于“先公后私拔头筹”。“六十甲子,乌蒙奇绝,群山为证。如今渠水汩汩,好似当年修渠英雄的劳动号子,响彻群山”。看到报道中的这些词句,那一个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浮现在我眼前。是什么让修渠英雄们甘于奉献,冲锋在前?是“敢”:敢于尝试、敢于突破、敢于探索;是“为”:勇于作为、乐于作为、善于作为;是“先”:躬先士卒、先行先试、争先进位。是敢为人先,是公而忘私,是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生动诠释。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一线党员干部,作为英雄生机的一名驻村干部,我深知读懂绝壁天渠精神内涵离不开践行“绝壁天渠精神”。唯有“坚守初心、顽强拼搏、团结进取、敢为人先”,方能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有所作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葛铺村第一书记 聂兴祥)

本文信息源自 共产党员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4186.html

(0)
先锋 文汇先锋 文汇
上一篇 2024 年 7 月 1 日 上午1:32
下一篇 2024 年 7 月 1 日 上午1:35

你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