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基层“拾菌子”

“吃菌须谨慎,安全系心间,切莫采摘、买卖、食用自己不熟悉、难辨别的野生菌……”相信每个云南人最近都收到了这则来自省食品安全办的信息提醒,正式吹响上山拾菌的“冲锋号”。菌子是从泥土深处积蓄出来的力量,越是狂风暴雨,越是向上生长。一场大雨后,我和村民上山拾菌,在翻山越岭,一番寻觅中回忆起将满一年的驻村经历,与乡村的相遇相识相知,就是我拾菌烹出田间山野“色香味”的过程。

相遇时,拾一朵“面纱菌”,烹出“此心安处是吾乡”。面纱菌身上有一个洁白长长的菌幕,也被称作竹荪姑娘。菌如其名,竹荪多生长在竹林下,虽然吃着很清香,但没处理前有一股腥臭味,只有靠近它、选择它、处理它、才能品味它。“毕业后的你,会选择异乡吗?”这个问题的答案被进村的道路上大车的轰鸣给淹没,车子在崎岖的山路前进,时有坑洼的地面让来往行人不由的颠簸。初到基层,我发现最难熬的是下班以后的夜晚,这里没有完备的基础设施,没有城里的娱乐设施,没有城市车马轰鸣的喧嚣,这里的夜晚安静极了,望着天上明月,看着万家灯火,颇有“独在异乡为异客”之感。但苦的是外在,丰盈的却是内心。村组干部的主动破冰为我送来“真经”,彝族村民的热情淳朴化解我的懵懂不安,我逐渐褪去初出茅庐的稚嫩与浮躁,揭开与基层初次见面时笼罩着的“痛苦”面纱,开始俯下身子,耐住性子,在解决驻村工作中的一个个难题时,在和村干部进行一次次沟通与合作时,在田间地头和农户进行一次次交流时,我适应了驻村节奏。后来,在村里的夜晚,每次下班都有村民喊着:“小周,走,去我家吃饭”,抑或是:“走,晚上和我们一起去调解纠纷”。后来这里的夜晚热闹极了。在日复一日的驻村工作里,不知不觉把他乡,当作了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

相识时,拾一朵“奶浆菌”,烹出迎难而上“鲜甜香”。奶浆菌因其弄破一个小口会有白色的浆液冒出来而得名。当拾菌的人在山上捡到奶浆菌,都会生吃几朵,生的奶浆菌味道甜甜的、脆脆的,汁水多,为苦苦找寻菌子的拾菌人解渴,带来丝丝凉爽和甜意。我的驻村生活就如拾奶浆菌一般,在繁杂的工作中偶得奶浆菌的鲜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是穿针引线的主力军。从领航村的创建到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示范点的打造,从人居环境的整治到乡村振兴项目协调,从村民纠纷调解到农业基地建设。繁杂是基层工作的写实。刚来基层,面对“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现实还是让我有了畏难情绪,但越是这种时候越要转变心态,习近平总书记曾殷切寄语,号召青年要勇于到艰苦环境和基层一线去担苦、担难、担重、担险。苦与乐取决于品尝者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作或地点,所以我开始细细品味繁杂工作中的甜。村组干部为人处事的智慧常令我折服,在工作中不时爆出的“金句”让我开怀大笑;为困难群众成功申请低保或临时救助,帮他解决困难,让人踏实;化解群众矛盾纠纷,让我为之一振。从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平平凡凡的工作中我找到了最简单的快乐。

相知时,拾一朵“青头菌”,烹出坚守所爱“原味香”。若给云南的野生菌排名,在最贵、最受追捧的第一梯队里,绝对找不到青头菌的身影。青头菌,低调却美味,其肉质白嫩,味道柔和,做法简单,只需将其爆炒就可因为它浓郁清香的原味而爱上它。基层就像青头菌一样,不是我的首选,它的味道是酸甜苦辣相互交织,强强联合,香香互助的。在基层,先识“酸辣”。基层的工作是直面群众的工作,常见的便是群众对这件事的不理解、不配合,甚至是“酸言辣语”。群众不理解和埋怨时涌上心头的酸楚常常让我在午夜辗转反侧。在基层,后识“苦涩”。对于基层人而言,好像一直有解决不完的问题。怎么解决脱贫户因尿毒症需隔一天透析一次而导致家人无法务工的问题;怎么解决天气干旱导致农业生产用水减少的问题;怎么解决因养殖技术欠缺导致所养的黄牛死亡造成财产损失的问题;怎么解决……层出不穷的问题常常让我苦闷,想解决又没有思路让我苦恼。在基层,再识“甘甜”。这一年里我吃过村子路边树上结的桃子,听过“龙头月琴”诉说彝村的故事,赶过热闹的“3·8”街,坐过农户的热板凳,我在工作中获得了村组干部的认可,我在帮村民解决问题时得到了群众的赞许,也在奔走中读懂了村民眼中的期盼。未来,我将坚定心中所爱,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在“基层山海”中,行而不辍。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小石桥乡玉苗村选调生 周欢)

本文信息源自 共产党员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4164.html

(0)
先锋 文汇先锋 文汇
上一篇 2024 年 7 月 1 日
下一篇 2024 年 7 月 1 日

你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