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探源、叩问来处,以中华文明历史脉络为“钥”,探寻精彩“文化故事”,凝练宝贵文化内核。“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故事的源头活水。以文化遗产为源头活水的中华文明故事,是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载体,其内涵的深刻性、形态的多样性、叙事的共通性,是国际传播舞台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深入挖掘梳理各地历史文化脉络,深挖各地文化所承载的丰富珍贵的历史信息,贯通古今,去凝练其宝贵的精神特质与文化内核。不论是矗立在大地上的文保单位,或是摆放在博物馆里的文物,再是鼓子秧歌、剪纸、糖画这些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样都承载了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记忆,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内涵、认真体会意蕴的宝贵精神富矿。
以文化人、凝心铸魂,以中华本土文脉资源为“纲”,焕发时代“文化光彩”,翻涌民族文化记忆。唤起一个民族内在凝聚力的,是文化的薪火;朗照一个民族复兴之路的,是价值的明灯;滋养一个民族日常生活的,是浩瀚却无形的文化巨流。作为唯一没有中断的伟大古老文明,中华文明有着明显的特殊性,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文明以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种形态为人类社会留存下极为珍贵且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能够在顺境中从容淡定、在逆境中奋进崛起,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涵养。特别是贯穿其中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因此,我们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系统梳理本土文脉资源,充分利用当地文化基地、革命遗址,通过文化主题特色展陈、文化故事短视频、特色文创产品、红色研学基地、红色自驾游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引导群众在“润物细无声”中感悟文化内核,要立足传统,活化传统,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实现“可感、可知、可行、可融”的转变,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让优秀传统文化润物无声地深入人心。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为“本”,加快现代“文化创新”,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进文化自立自强对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深远的意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我们党倡导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一脉相承、一以贯之,是我们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开关,也是新形势下处理“守”和“变”关系的科学指南。“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古老文脉绵延不绝、生生不息,要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更好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民需求。因此我们要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在“国潮”流行的当下,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下潮流相结合,让优秀传统文化适应、融入现代生活,在新时代焕发绚丽光彩,真正“潮”起来。同时,还要借助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传播方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推动文化活态化展示、具象化传播,让千年文脉流淌在“数字运河”中,只有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中促进“文化创新”,才能最终产生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产品,这才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保护和传承。
(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人民政府盐井街道办事处 陆丽平)
本文信息源自 共产党员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4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