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i人”选调生的成长之路

三季更迭,转眼间驻村生活已有近一年光景。回望这段时光,我欣喜于自己的变化,也更吃惊于此。我是一个典型的“i人”,性格腼腆,不善社交。当了解我的人得知我考取了选调生,要驻村两年时,都会不约而同地发出“你行吗”的疑问。我也曾经有过怀疑,但当双脚踏在农村这片坚实的土地上,当挥洒汗水和干部群众们干在一起时,所有怀疑都烟消云散。如今,我可以满怀信心地说,“我可以的,我们的农村也是充满希望的。”

成长第一个关:融入在“突如其来”。刚到河南济源北姚村时,还未来得及思考如何适应环境和工作,我就遇到了第一个难题。“宇航,明天有观摩团要来咱们村的鹿茸菇厂,你负责给他们讲解。”刚听到这项任务时,我下意识地想要拒绝,因为不仅要在众人面前讲话,而且还是脱稿。但思来想去,我决定不能退缩。既然选择来到基层锻炼,就应该去做以前不敢干和干不成的事情,怎么可能都学过了学好了再来干呢?

我重新振作精神,默默给自己鼓了鼓劲,便接下任务。我知道自己表达能力弱,站在众人面前讲话常会紧张。因此我力求把稿子写好,尽量照着它来。但准备得再充分,第二天上场时,我还是紧张得磕磕巴巴,甚至忘了词。不过,最终还是勉强完成了讲解。结束后,我满脸沮丧和自责。然而,村书记却意外地给了我鼓励,他说我讲得很不错,村里正需要这样的年轻人。当然,他也指出我以后要多上场锻炼,要把稿子变成自己的话讲出来。对“i人”来说,自我反思并不容易,因为它多会变成一种精神内耗,耗着耗着就容易养成逃避反思的习惯。如此,反思后的改正与成长更是无从谈起。如果没有书记的鼓励,我想我以后都不愿再记起这次失败的经历。但书记的话点醒了我,在自认为失败的尝试中,也存在成功的因素,甚至还不小。所以,哪怕只是回顾成功的因素,也是一种反思,其间同样蕴藏着成长的可能。

于是,我开始尝试将自己的思路融入讲解稿中,每有空闲就模拟演讲。随着工作的深入,我有更多机会观察领导和同事们的讲话和发言方式,并向他们请教。今年来我们村观摩调研的人很多,因此我也获得了更多的讲解机会,内容也从特色产业拓展到了我村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我慢慢适应了角色,心态也松弛了下来。我的讲解逻辑越来越清晰,语言也越来越生动,甚至还能适时地开个玩笑,赢得听众的赞赏。终于,我意识到适应工作,融入农村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在“逢山修路、遇水搭桥”中学出来、干出来的。

成长第二关:蜕变在“当头棒喝”。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同过去相比,我们今天学习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因此,对选调生来说,踏出校门后的重新学习显得尤为关键。这种学习不能浮于表面,而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带着问题学,在农村实现“沉浸式”成长。

我们北姚村依托食用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因此,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正是我村的工作重心。还记得有一次,被问到村中集体经营性收入的相关问题,我口若悬河地回答了一通,自认答得不错。但事后就被指出我的回答混淆了村集体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件事对我来说,是一次及时的当头棒喝,它让我清醒认识到,干好基层工作只靠些花拳绣腿远远不够,真本事还要靠静下心来苦练内功获得。为了弥补自己的短板,我开始尽可能多地搜集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带着问题请教身边农村工作的行家里手。从收入到土地,从村集体可支配收入到村集体建设性用地,对这些概念的逐渐清晰,成为我真正学习农村的起点。

但除了向书本学,向实践学更为重要。因此,我不再满足于只是坐在大队部里面“旁观式”的学。“我村村域面积共1.063平方公里,有四个居民组,385户1280人……”这些数字在每次介绍村情时都会被提到,但它们对我来说还很模糊。于是,每有空闲,我便迈开步子,穿行于村中的大街小巷。走完村中的大街小巷,就沿着村界走,我走遍了村东的花圃、村南的游园、村西的林地,也走过了村北的河岸。

成长第三关:收获在“柳暗花明”。对我这个“i人”来说,村里的路好走,可群众的门却难入。见人该叫什么?要谈些什么?甚至谈完后如何收尾?这三个问题问下来,刚燃起的入户信心,就又蔫了下来。尽管我和村干部们已经一起入户过不少次,对一些群众的情况也有了较深的了解,况且村中大大小小的活动也都有我的身影,群众们对我也并不陌生。但独自迈进群众家门的一小步,却成为了困扰我整个驻村生活的一大步。

不过事情的转机并没有那么复杂,有时,不是你主动寻找它,而是它主动靠近你。“宇航,无人机你会不会用?”“倒是没用过,不过最近我挺想买一个,正好我帮你弄弄,我也学习学习。”无人机这个时髦的小玩意儿,早已飞入农村那些追赶时髦大爷的家中。而小小的无人机,没想到竟成了我实现独自入户的一块敲门砖。学会了无人机的操作,村中的时髦大爷们并不满足于基础型号,于是我就常跑到他们家中一起研究和鼓捣更新、更复杂的无人机。群众是最好的宣传员,找我来帮忙弄电脑、弄手机、弄自媒体的也就逐渐多了起来。就这样,曾经的老大难,转眼间便不复存在。回想起来,那三个所谓的难题哪有那么复杂。叫什么?叫叔、叫大爷、叫姨、要大娘,关键在嘴甜。聊什么?碰见什么聊什么,主要是冷冰冰的“开门见山”要不得。怎么结束?当想明白了前两个问题,第三个就不是问题。

就这样我几乎走遍了村中能走到的每一处。“1.063平方公里、385户……”这些数字逐渐在我心中具体起来,它们成了我走过的路,进过的门,也化作了每一次为群众服务的信心和底气。如今,我不再只是“旁观式”的在农村学习,而是成为了农村的一份子,“沉浸式”向农村学习。

如今,初次接触我的人或许仍会认为我是一个典型的“i人”。的确,我本质上仍然保持着“i人”的特质,但已不再是过去那个脱离实际,四体不勤的“i人”。现在的我,更加踏实、自信、坚韧。前路漫漫,农村虽然只是第一站,但它是的初心所在,也选调生的使命所系,我必将倾尽所能,为北姚村真正实现振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河南省济源示范区党工委编办 思礼镇北姚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崔宇航)

本文信息源自 共产党员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4094.html

(0)
先锋 文汇先锋 文汇
上一篇 2024 年 6 月 30 日
下一篇 2024 年 6 月 30 日

你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