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漫游于星辉斑斓的“文化长河”,大运河带给中华儿女的不仅是“绵延不绝”的“历史风貌”,更是“传承不息”的“奔腾情感”和“奔涌而出”的“炙热爱恋”。大运河既是一条“交通河”,也是一条“致富河”和“幸福河”。广大基层干部要溯源其“前世”、环顾其“今生”、瞭望其“未来”,蘸墨千年“运河古韵”,书写“共富传奇”、造福“人民群众”。
推开“文化之窗”,透视千载运河“盛世美颜”溯源跌宕起伏的“前世”,“水”与“文”融会贯通书写“特色文旅”传奇。“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穿梭于历史的“时空长廊”,大运河的“前世”闯入视线,吴王夫差“一声令下”大运河正式开始挖凿沟渠,隋炀帝“玉笔一挥”,通济渠、永济渠,小沟渠多点开花,连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形成近3200公里里程的“京杭大运河”。大运河钩沉着燕赵、京津、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中华文明的六大核心区域,成为贯穿古今、跨越江河、连通南北的“千载一河”,更以跨越时空的恢弘气势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华夏子孙世代传承的“文化家底”。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大运河承载着中华灿烂文明,维系着民族精神,传承着历史文化,广大基层干部要利用好这一“文化资源”,以一步一印的“深脚力”搜集流传于大运河沿线的“传说故事”“民俗风情”“非遗技艺”,将其融入大运河的“古朴风貌”之中,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中让“文脉传承”与“文旅融合”同频共振,研发经典大运河“文旅线路”,为乡村振兴深入发展“蓄足后劲”。
推开“生态之窗”,透视千载运河“恢弘气势”看见创新发展的“今生”,“古”与“今”交相辉映书写“产业发展”传奇。悠悠碧水,历史长河,一条大运河串起城市明珠,孕育珍奇异宝。纵然跨越千年,在“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理念的推动下,大运河仍然闪耀“盎然绿意”。回首过去的十年,大运河沿河两岸地区携手同行,为守护这“一河清水”而“挂帅出征”,从北京统筹协调河道治理、生态修复,扬州完善市政排水管网、重塑景观,到河南建立遗产档案和监测系统,再到杭州出台《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华夏儿女众志成城,携手呵护大运河的“古朴风貌”,同心守护大运河的“绿色生态”,让大运河贯穿古今不失“神韵”,更依托大运河独特的“生态资源”,孕育了很多特色产业,今日的大运河,已然成为一条“黄金水道”。广大基层干部要在“古”与“今”的交相辉映走访调研大运河沿线“物产资源”“文化资源”,采用“数字赋能”开创“大运河IP”,推动绿色航运、健康休闲、商贸文旅等多种产业蓬勃发展,写实产业振兴“新篇章”,将大运河保护传承融入为民造福的实业、实绩之中。
推开“开放之窗”,透视千载运河“文脉绵延”瞭望充满希望的“未来”,“内”与“外”相得益彰书写“聚力共富”传奇。3200公里,碧波渺渺,柳依依;2500多载,光阴轮转,映千川,大运河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700多年前,大运河就成了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眼中“令人向往的文明”,今天,大运河更推动着中华文明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作为欧亚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大运河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与纽带。“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广大基层干部要借“开放之势”、借“群众之力”、借“科技之智”,以“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宽广胸怀,在推动文化发展、文化遗产传承、文明交流互鉴中,构建起系统的文物保护数智化体系,提高文物研究和展示传播水平,写好大运河文化交流互鉴的“开放文章”,让“一以贯之”的大运河文明、“世代守护”的大运河颜值、“不断升级”的大运河产业,成为世界“尽览华夏文明、彰显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不断提升中国文化感染力和中华文明影响力,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糜镇 张振凯 )
本文信息源自 共产党员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3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