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让中华民族“上天入海”的浪漫遥想照进现实;立体交通网络穿山越海,让天堑变为幸福通途……遥望2035年,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仅有11年时间,广大党员干部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科学管理,“借力乘风”驱动“中国号”科技巨轮“扬帆起航”。
借“科技人才”之力,乘“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创新之风“扬帆”。北斗导航、嫦娥、神舟、天问……许多重大战略科技队伍的平均年龄不足40岁,大批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扛大旗”。置身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要随之做出前瞻性调整,积极回应国家经济发展的“转型之问”。要根据不同领域科技的发展趋势,动态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精准调整人才培养规模。改变“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打造集聚教学空间、科研设施、技术经验、应用场景的“真实世界”,着力培育应用型科技人才。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允许试错、宽容失败,主动“搭梯子”“铺路子”,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敢闯“无人区”、甘坐“冷板凳”,让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争相迸发、聪明才智竞相涌流。
借“体制改革”之力,乘“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时代之风“起航”。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好比车之两轮,“双轮驱动”才能行稳致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加强科技人才培育激励,为解放和发展先进生产力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形势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改变科技评价“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模式。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由“政策引导”向“制度保障”迈进,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协同推进多元化科技投入制度、科技安全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基础制度建设,逐渐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借“产业升级”之力,乘“追风赶月莫停留”的发展之风“破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各级党组织要将“立足当下”与“着眼未来”相结合,一方面,聚焦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等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鼓励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攻关破除技术壁垒、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另一方面,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瞄准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等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将未来产业、新兴产业作为聚力攻坚的“主战场”,以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实现“落后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成功跃迁。鼓励产学研合作,积极培育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实现产业实力与研发能力的“双向奔赴”。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顺河镇荣楼村选调生 叶晓雪)
本文信息源自 共产党员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3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