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霜荏苒,回首沉淀。不知不觉间,我到云南省普洱市麻洋村驻村已有两百多天,这两百多天里,有胆怯、有迷茫,也有过困惑、有过焦虑,但迷雾散去后的豁然开朗、矢志初心后的欢欣鼓舞,让我与麻洋的相遇相识变得既丰富多彩又余味回甘,我也逐渐适应了新角色,收获了新成长,找到了心中的“梁家河”。
初相遇:邂逅炊烟万里,此心安处是吾乡
自去年7月初毕业,月中到岗,10月中旬到麻洋村驻村,短短三个月,从学校到机关,从机关再到村里,从教室到办公室,从办公室再到田间地头,短期内角色与空间的频繁转换,我带着忐忑与惶恐,开启了和麻洋村的故事。
犹记得背着大包小包刚到村里的时候,我焦虑如何学习成长才能承担起选调生重任,担忧如何才能适应乡村生活并开展驻村工作。事实上,我的担心只是浮云,村“两委”十分热情地迎接了我,书记也耐心地给我介绍了村里的情况,让初到基层的我对麻洋村的情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也让原本不安的我感受到了来自麻洋村的暖暖善意。
为了使我更快地摸清村情村况、转变工作角色、融入驻村环境,到村上的第二天,书记就带着我一起“上坡下坎”,感受村里真实的生产生活,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所忧。走访的第一天,我们去到了一个老爷爷家中,我一进门,老人家就连忙放下手中的农活,激动地拉着我进屋,给我拿牛奶喝,仿佛把我当作了他在外工作的孙女一般。离开时,老爷爷还递给了我两个橘子,说是自家种的,很甜,让我带回家吃,这两个橘子于我而言弥足珍贵。
一次次的走访,我逐渐熟悉了村民,他们也慢慢接纳了我,现在我走在路上也有越来越多的村民同我打招呼,唠唠家长里短,我也在这些“话匣子”中渐渐感悟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
渐相识:融入基层生活,追风赶月莫停留
通过时间的沉淀,我经历了麻洋村的寒来暑往,感受到了千家冷暖,也循序渐进地顺利上手工作。防返贫动态监测排查、脱贫户和监测户基础信息核对和收入采集核算、省外务工交通补贴、雨露计划、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催缴……基层的重点工作我也逐渐耳熟能详。
作为村委员会主任助理的我,第一次参与小组人大代表选举;第一次迎接上级部门的督导检查;第一次为符合条件的群众申报补贴;第一次加入巡逻小组,进入哀牢山,进行森林草原防灭火排查;第一次穿上红马甲、手持小红旗,到主要交通路口对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教育劝导……我的“畏手畏脚”在诸多的人生第一次中被治愈,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个第一次里,让我这个基层工作的“门外汉”“小学生”逐渐成长起来。
在今年春节前夕,我积极与爱心组织协调对接,申请到一批爱心物资,主要包括大米、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物资到达后,我与村“两委”班子一起整理打包并制定发放名单,第一时间将物资发放到村里的困难群众手中。看到群众露出的笑脸,我切身感受到了我的工作价值,感到无限光荣和自豪的同时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坚守初心、脚踏实地、为民服务的意义之重。我相信,只要热爱基层的工作,克服困难,迈开步子,就能将小基层变为展现能力的大舞台,将身边事办成利民惠民的千秋业。
长相守:书写青春故事,前路漫漫亦灿灿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现实中的基层并不是“桃花源”,相较于机关,农村工作更细致琐碎。填写报表、收集资料、答疑解惑、开具证明、化解矛盾……每一件都与基层治理环环相扣、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一点都马虎不得。
在驻村工作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年初迎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的时候,时间紧,任务重,各种矛盾和问题接踵而至,我也因为对工作不熟悉而犯了一些错误,承受了一些压力,也一度产生了想放弃的念头。就在这时,书记一句“年轻人刚参加工作都会经历这个阶段,我们当时也是这么过来的”让我豁然开朗,是啊,这条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这些难题,正是我洗去“学生气”、不断成长的机会。于是,我调整好心态,成了书记形影不离的小跟班,不断加强学习,大胆开口请教,一起协商解决问题,把自己的所学所长投入到驻村工作中,全力以赴,最终顺利完成考核任务,我也渐渐扎根、沉淀、成长。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写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在梁家河的七年时间里,习近平同志贴近农民、扎根农村,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找到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农村,是最锻炼人的地方,更是一片广阔的天地,作为选调生的我们,要向习近平同志学习,始终坚持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与人民相结合、和群众在一起,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到广阔天地间磨砺,在各种奋斗中练胆魄、磨意志、长才干,走好千锤百炼的“本领路”,在田间地头继续书写好属于我们的青春故事。
(云南省2023级定向选调生、普洱市镇沅县和平镇麻洋村村主任助理 李祎颖)
本文信息源自 共产党员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3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