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已暮,初冬将至。2024年临近尾声,我来到安徽省合肥市大圩镇新河村也近百日。与高校“象牙塔”作别,与基层山海相遇,热爱与现实撞了个满怀。回顾过去三个多月的驻村经历,我深深体会到须秉持真挚的为民心、勇毅的奋进心和坚定的求知心闯过“语言关”“办事关”“材料关”,才能扎根沃土茁壮成长,才能行稳致远走好选调历练路。
秉持“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心,以“言为心声,行为心表”的真挚勇闯“语言关”。选调伊始,我怀揣着美好憧憬踏上农村大地,期盼着在乡村振兴大舞台施展抱负。可理想与现实总归有落差,工作不顺如当头一棒,打破了虚幻的光环。刚到村里我就面临着开会听不懂、方言不会讲、村民认不全的窘境。意识到“融不进群众,干不好工作”后我决定主动出击。首先是积极学方言讲方言。茶余饭后,我主动和群众唠嗑,向他们学说地方话。初学方言时“奇怪”的腔调、“蹩脚”的发言总是惹得大伙捧腹大笑。但正是在乡亲们爽朗的笑声、耐心地指正中,逐渐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其次是学会说群众语言。我刚步入工作岗位时“书生气息”较重,讲话“学术色彩”较浓。说者滔滔不休,听者枯燥无味,这绝非大家所期待的沟通。要入乡随俗,讲通俗易懂的“土话”,要深刻剖析政策理论,巧用俗语具象化解读,要顺应群众思维习惯,善用小故事诠释大道理。三个月来,在一字一言的练习中我逐渐打通“关窍”,如今也变成把“可照”“可对”挂在嘴边的新河人,和乡亲们从最初的“无话可说”到现在的“无话不说”,真正从“外来客”变成了“村里人”。
秉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奋进心,以“知重负重,砥砺前行”的勇毅勇闯“办事关”。“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年轻干部欲有所作为,须经风雨见世面,在大风大浪中锤炼。基层就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初到村任职,由于阅历尚浅、经验不足,我在处理群众纠纷时常常手足无措。村书记笑着对我说:“不要着急,基层虽然复杂但也很锻炼人,要多听多看多跑。”于是我紧跟张书记的步伐,迈开步子、俯下身子,入百家门听百姓声,身染稻田泥土香,收集村情民意的“第一手资料”,查阅浏览村务文件,了解村域人口结构、产业发展等基本情况。此外政策学习为民服务两手抓。当好连接政策方针与群众需求的“纽带”,深学细悟党的路线方针,做到“政策一口清、群众问不倒、问题难不住”。主动当群众的“办事小助手”,帮村民办医保开证明,申请低保补助,代缴养老保险。我从多听多学到亲身参与各项工作,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敏而好学拜人民群众为师,逐渐完成从“门外汉”到“多面手”的转变。
秉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知心,以“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坚定勇闯“材料关”。如果说办好事情是“决胜千里之外”的务实,写好材料就是“运筹帷幄之中”的务虚,脚踏实地的务实与仰望星空的务虚相辅相成。驻村第二周,书记要求选调生每月至少撰写一篇高质量文稿。理工背景的我显然笔锋稍显稚嫩,写的稿件大多被批成“花脸猫”。“机关写作一定要重数据、讲实际、接地气,坚决不能脱离人民群众”,这是张书记常常告诫我的话。“肚里没货,手下没墨”,要想在写材料时能逻辑清晰、言之有物,就必须多存“货”。面对困境我决定在“多读”“多看”“多写”中寻求破局之道。首先多读时政新闻积累素材库,多读报纸刊物提升思想性和逻辑性;其次多看范文佳作分析文章结构、揣摩写作手法、积累金句亮词,多看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汲取历史智慧;还要在先锋文汇平台多写多投、多改多练,虽然文稿写作三五月未必见效果、三五年未必能精通,但终会于笔耕不辍间写出精品佳作。修炼写作“内功”难以一蹴而就,想要从“小萌新”进阶为“笔杆子”,小陈仍需下苦功、做实功,于字里行间精雕细琢,在时光流转中厚积薄发。
未来的选调之路我还会遇到许多的关卡梗阻,但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愿我们永怀枝叶关情的为民心、砥砺前行的奋进心、仰望星空的求知心不断闯关升级,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新河村选调生陈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26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