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赤水市复兴镇人民政府驻村选调生 王茂利“去‘浪浪山’历练两年再回来报到!”
就这样,这群书生气未褪的职场新人开始了新一轮挑战,再次背上行囊从“基层青年干部”摇身一变成为了“浪浪山打工人”。
总想出去闯一闯,正逢时机妥当,踏遍祖国山海,寻访人间烟火,品品山中的苦楚辛酸,听听他们的选调奇谈!
“浪浪山”外,花开又一季——贵州省赤水市天台镇兴红村党总支书记助理冯汝佳
记得那是一个周三下午,本以为只是和寻常一样的普通日子,一起严重交通事故打破了村庄的宁静。也正因此,我认识了这对母女。
50多岁的父亲是家中唯一的顶梁柱,母亲因身体不好只能在家从事简单的农活兼顾照顾家庭,女儿乖巧懂事正在紧张备考。前几年趁着市场行情较好,投入了大部分积蓄用于养猪,但不巧碰上疾症,家中生猪尽数染病,所有投入付之东流,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累累负债。交通事故导致的外伤痊愈后,本以为已经跨过这道坎儿的一家人却未曾想到,因事故引发的脑部问题还是带走了父亲,家中的担子也就压在了母女二人身上。
小姑娘上学需要学费,阿姨看病也需要用钱,和支书商量之后,决定帮助这对母女一起渡过难关,纳入扶贫监测系统,落实生活最低保障,申请助学补贴,确保小姑娘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给姑娘写证明的那天,她始终怯懦地低着头,尽量平静的小声诉说着家庭情况。“妹妹不怕!谁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风雨过后总会有阳光,人生总会柳暗花明。”我安慰她道。她没有应答,只是临走的时候轻声说了一声谢谢。
再次听到她的消息时,姑娘已经顺利考上了大学。事故现场的狼藉恍如昨日,但人生的篇章已经新起段落,她翻过了她的“浪浪山”,我也开始奔赴下一场山海。
“浪浪山”外,守望阑珊处——贵州省赤水市旺隆镇鸭岭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李杨
还没来得及调整心态,刚到村任职就接到了发展村集体经济这一重任,主要产业面临销售难题,合作社步履维艰。缺乏基层工作经验,更缺乏市场经济思维,接踵而至的工作让我捉襟见肘,倍感压力,浮躁难安。
那天我和其他同事正在清点刚收购的石斛花,一位步履蹒跚老人冒雨提来一袋石斛花,敲响了收购点的大门。
“小伙儿,你看我这袋石斛花,能换几个钱?”老人问。
因为雨水拍打,部分花朵破裂,已经不符合收购的标准,拿到市场上怕是也不好销售,看着他湿透的衣服,于心不忍还是给了他一个报价,“大爷,您这花我们收15块,您看行不行?”
本以为大爷会感到为难,却没想说:“行!谢谢你们,这已经很好了,如果不是你们,我这个年纪的人,到哪里能挣这几十块钱呀!”说罢,大爷噙着笑意,小心翼翼地收起现金,揣好荷包离开了收购点。
那一瞬间,仿佛一道微弱的光亮穿透阴云落在大地,透过豁口照进心里,我感觉自己的心结被打开了。是呀,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帮助,也能为需要的人带去温暖。“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只要坚持干下去,就一定会有收获。
后来,我们经过多次考察调研,走访了解情况,村里建起了标准化厂房,设计包装,注册品牌,扩大宣传,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合作社渐渐有了起色,村民的脸上的笑意也越来越多。
在翻过心中“浪浪山”的路上,帮助乡亲们翻越了贫穷的“浪浪山”,我也找到了驻村工作的意义。褪去了“书生气”,裹挟了泥土,少了颗浮躁心,也多了份踏实。
“浪浪山”外,心安风雨间——贵州省赤水市天台镇新店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王力
世间风雨各处有,何处不是浪浪山。2021年离开家乡,来到了新的城市,独自面对人间风雨和全新挑战。小妖跟着大王混,而我跟着群众跑,一年时间,将脚印留在“浪浪山”的每个角落。
2022年夏,连续几个月高温天气,滴雨未下。愁啊!反映家中缺水的群众越来越多,40多度的烈日汗如雨下,挨家挨户上门查看村民缺水情况,爬山穿林寻找新的水源,为引水管道铺设路径踩点,解决了大部分群众的用水问题。因地理位置受限取水困难的群众只能送水上门,骑上我的小电驴化身乡村“跑跑”背水上山,用汗水换来甘甜的饮用水,帮助60余户村民共同渡过了这个炎热的夏天。
2022年末,国土变更图斑外业调查工作和春节一起迎来倒计时,为了在年前完成任务,我和支书、副主任兵分三路,跟随着国土变更APP定位指引,穿梭在飘雪的竹林中、泥泞的田埂上、满是荒草的山坡中、无人踏及的荒地里、荫蔽寂寥的墓堆旁、倒伏坍塌的废墟里。用一脚泥泞、一头竹灰、一身“鬼针草”换来了一个个国土变更核实图斑,终于赶在节前回家和家人团聚。
许久未见的家人上下打量一番后惊呼,“我家姑娘,黑了!瘦了!”
这一年一路“斩妖除魔”,偶遇了突然造访的小青蛇,寻访了山间跳动的松鼠,林间乱窜的老鼠,品尝了小道旁红艳艳的野果,见证过村民最灿烂的笑容,捧过最清凉的泉水,听到了最真诚的致谢。登高俯瞰磨难与困苦,跌跌撞撞中前进和成长,诗和远方常在,脚下道路明朗,吾安心处便是“浪浪山”。
“浪浪山”外,仍在此山中——贵州省赤水市复兴镇凯旋村村委会主任助理王茂利
这最后一个故事,没有春暖花开后的新季,没有拨云见日后的明朗,没有跌撞前进后的心安。只是一位老人,隐在山林间,守着他的山、守着他的房、守着他的家、守着几十年来他从未离开过的地方。
依稀记得那天天气尚可,缕缕阳光透过缝隙照在路面上留下斑斑点点,就像机场引航灯领着一车人驶过了崎岖陡峭的山路,驶过了茂密连绵的竹冠,驶过了低矮聚集的户户农家,驶到了山的顶端、路的尽头。
“到了!下车!”同行的同事招呼道。
“这……路在哪儿啊?”周围除了“退路”,就是山崖。
“从这儿进去,前面就是。”
再穿过一条小路,终于见到了矮屋白墙,是镶在山坳处的岩壁人家。以山为顶、以山托底、以山围墙。密林深处别有洞天,岩壁垂条戏林风,暖阳寻隙照栏杉,倒多少有点的仙风道骨的味儿,是城市钢筋丛林人的“梦中情屋”。
离开的时候同事告诉我,原本这里的居住环境并不符合要求,但两位老人不愿离开这个地方,居住环境不能不改善呀。脱贫攻坚期间,筹措了一些资金,粉刷了墙壁,重打了地皮,扎上了围栏,这才有了今天这个样子。老两口也很勤劳,能自己种种地养养生禽,拿着低保收入生活倒也不成问题。
数月之后,方向盘已经能够掌握在自己手里,再次来到了这户人家。老人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因风湿引发的疼痛愈发加剧,加上年纪大了,多种慢性疾病的困扰,手上、脚背上都是针灸过后的痕迹,新旧交替留下密密麻麻的黑点,似那银针始终未真正从身上抽离。
“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镇上有更好的医疗条件,家人照顾也更方便。”我问。
他思考了半晌,回答,“离开这里,又能去什么地方呢?”语闭,谁也没再开启新的话题,就这么静静的坐着,听着林间鸟叫虫鸣,老人低头掩了掩袖口。我不知该如何形容那一瞬间他脸上的神情,对当下生活的知足,也有一位七旬老人眼见现实的无奈。
逃不开叶落归根的情怀,他留在了他的“浪浪山”。
我们在“浪浪山”盼着长大,盼着去远方看看。兜兜转转、磕磕绊绊,一浪翻过一浪山,顶着风雨砥砺前行。也许未来还会有新的“浪浪山打工人”一记一印重新丈量我们走过的路,甚至翻越我们未曾涉足的山,但信仰不灭、初心不改,“浪浪山打工人”乘风起、踏浪行,向前看定能找到答案。
本文信息源自 共产党员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2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