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辗转成歌,时光流逝如花,离别在即,蓦然回首,到村工作已四年有余。
两年前,村支书汪书记找我谈话:“小夏,接到通知,你的驻村年限已满,可以回原单位工作了。”望着窗外还未移栽完成的千叶佛莲、架子才搭到一半的采摘葡萄园,还有桌上那份尚未完善的《关于大石桥村撂荒地复耕复种的方案与建议》,“汪书记我想申请留下!”那天我的眼神从未如此坚定,自此我的驻村“变形”日记又翻开新的篇章。
从“不被认可的门外汉”到“发展产业的小能手”,在“田间地头做试验、搞培训”中发挥专业所长。初来驻村,曾受到很多的质疑,村民朋友们会问我,“你这研究生学历虽然高,但是你学的东西到我们基层到底适不适用?”这让我一直思考,如何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找到自己农学专业的用武之地?很快,村里农旅融合的发展规划让我找到了答案。我们村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交通便利,但农业产业发展始终不温不火,尤其是全村主要产业葡萄和樟中柚产量逐年降低,效益越来越差,让许多村干部和园区业主犯了难。作为一名学农七载的“农业人”,我坚持因地制宜,现场对果农进行整枝修剪、疏花疏果等技术培训,同时邀请大学导师及四川省农科院老师到现场进行指导,根据村里的土壤、气候等实际对樟中柚栽培行距进行调整,对葡萄品种进行更新、改良,2023年,村里葡萄、柚子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了极大提高,为后期村里农旅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事非经过不知难,在学以致用的同时,我也发现过去学习大多还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与大田实际栽培还有很大差距,也就是在这样的工作实践中,我逐渐从“纸上谈兵”的大学生转变为有“真材实料”的、能被群众认可的农技员。
从“一身书生气的研究生”到“遍接地气的村干部”,在“走村入户访民意、解民忧”中拉近干群距离。犹记得四年前,由于路不熟、语言不通,村办公室门就像一道“隐形的屏障”把我拦住,不愿迈出,更多的时间是在村办公室写文章、填表格。一段时间后,我发现除了村“两委”干部,很少有村民群众能喊出我的名字,此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工作脱离了群众、脱离了实际。为了拉近和村民的关系,我主动跟随村干部下村入户,积极参加村级各项事务,在这四年间,有三幅图景让我印象深刻:疫情防控时守村头卡口凌晨的星空、森林防火时巡山大年三十的烟火、走访慰问时独居老人质朴的笑颜。有三个转变让我深感自豪:老严书记家的小黄见我不再狂吠,甚至会时不时摇起尾巴;走村入户不再需要小组长带领,自己已然成为村里的“活地图”;乡亲们提起我时不会再说那个外地来的小妹崽,而是会亲切地称呼“小夏”。从“我不敢”到“我试试”再到“我能行”,在与基层的相互磨合中,我完成了从学生到驻村干部的角色转变,体会到了其中的“酸甜苦辣”,也真正认识到只有踏出步子、撸起袖子、沉下身子,才能把驻村帮扶工作做进群众的“心坎里”,才能收获基层别样的“幸福”。
从“前路迷茫的无根萍”到“信念坚定的前行者”,在“不同岗位担重任、挑大梁”中展现责任担当。工作几年间,曾被上级单位选中进行短期跟班学习,几番辗转轮岗后,心态犹如“无根之浮萍”一般,久久找不到归属感。经过短暂迷茫后,我很快调整心态,我想作为年轻干部,我们既要“埋头苦干”,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环境保护等工作,在干事中提升,在奋斗中前行,更要“仰望星空”,跳出自身找差距,在大政策、大格局下学深悟透弄懂做实。在跟班学习的时间里,办公室工作让我明白了要精益求精,无论办文、办会、办事,都要“小题大做”,处处讲规范,事事求精细;党建工作让我明白了要心细如尘,在细微之处见真功夫,在精耕细作中见高水平;材料写作让我明白了要以苦为乐,从文章构思时的“文似看山不喜平”,到遣词造句时的“语不惊人死不休”,会发现写作乐趣不仅在文章写成之时,也在文稿起草之中。“选调生”即“选之于民、调之于任、生而为民”,我相信只要在基层工作中始终保持“归零”心态,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多接几回“烫手山芋”,多当几回“热锅蚂蚁”,终会“苦尽甘来”。
,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赤城镇选调生夏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23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