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考察,先后前往了安庆市桐城市的六尺巷与合肥滨湖科学城,总书记的足迹为我们深刻感悟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提供了生动注脚。从“六尺巷”的古韵悠长,到“科学城”的璀璨星河;从改革开放的东风浩荡,到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总书记的考察如同“定盘星”,不仅带来了弥足珍贵的考察经验,更是让我们在思索与践行中锚定发展的崭新“坐标”,为广大党员干部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实践指南。
文化之基、和谐之魂,以“六尺巷精神”涵养“和为贵”的社会风气。“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在安庆桐城市那看似狭窄的六尺巷中,这句传颂千古的话语承载着无尽智慧,不仅散发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辉,也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理念的有力指引。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礼之用,和为贵。六尺巷所蕴含的“和为贵”精神,恰是新时代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法宝”。党员干部要深刻领悟“六尺巷精神”的精髓要义,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面对群众矛盾时,以“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胸怀,运用“调解”的智慧,如庖丁解牛般巧妙化解矛盾,用真诚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青年干部当仁不让,要让六尺巷的谦让精神成为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润滑剂”,让和谐之花绽放在每一个角落。
科技之翼、创新之魂,以“自立自强”铸就“科技强国”的辉煌篇章。合肥滨湖科学城犹如一颗科技新星,闪耀着创新的光芒。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总书记的指示是对国家科技创新路径的明确指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乃是在科技创新领域走遍世界的“硬通货”。在全球化竞争的浪潮中,我们当有“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的豪情壮志,勇于探索未知的科技疆域,攀登巍峨的科技高峰。党员干部们应当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将科技创新之力,化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引擎”,如“精卫填海”般全力以赴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精心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激发无限活力,像“伯乐相马”般大力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梦之队”,为“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改革之潮、开放之门,以“内陆新高地”引领“区域协调”的发展潮流。在听取安徽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后,总书记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出了明确要求。“勇于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这是总书记对安徽的深情厚望,更是对全国内陆地区的深刻启示与鼓舞。总书记的考察足迹清晰地向我们昭示,内陆地区绝非发展的“洼地”,而是充满希望的崛起“高地”。能孕育出无限活力,成为引领发展潮流的“弄潮儿”。尤其在新发展格局下,内陆地区更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把握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广大党员干部应当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精神,持续深化政策研究,精心雕琢改革方案,确保每一项改革措施都能“春雨润物细无声”,滋润着每一寸发展的土地,结出“累累硕果”。同时,要以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拓展对外交流合作,打开国际视野,在全球化的海洋中乘风破浪。
城乡之融、振兴之路,以“乡村振兴”绘就“美丽安徽”的壮丽画卷。乡村振兴绘就的美丽画卷,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这一话语不仅饱含着对乡村发展的殷切期望,更蕴含着对城乡融合发展这一时代课题的布局。乡村振兴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是民族复兴征程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基层干部应加强现代农业的“根基”建设,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的“沃土工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铜墙铁壁”坚不可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让“绿色富农”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推动乡村富民产业“芝麻开花节节高”,让县域经济“如虎添翼”。党员干部们要把乡村振兴作为“头号工程”,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战图”与“施工图”。同时,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粮草”与“兵马”,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安徽省庐江县庐城镇人民政府选调生李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22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