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20多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倡导和主持下,“千万工程”促进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与美好生活的有机融合,造就了千万美丽乡村的蝶变,造福了千万农民群众的生活。一幅乡村全面振兴的宏伟蓝图正徐徐展开,广大基层干部当从“千万工程”中汲取智慧,以勤垦厚植之姿,共筑“一犁水足望年丰”的欣欣“乡”荣。
信仰作犁铧,初心化耕力,犁开“党群同心活力涌”的党建沃土。
党建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引领乡村发展的旗帜。要以党群同心为基石,让高质量党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点燃强而有力、引领前行的“红色引擎”,将“红色基因”融入乡村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生态保护等方方面面,使党建“软实力”成为乡村振兴“硬支撑”。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党建引领的重要性,以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筑牢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要优化党组织设置,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充分挖掘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能工巧匠,引导其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中流砥柱,确保基层党建的“红色蓄水池”不仅“水量丰沛”,而且“水质卓越”。要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充分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让更多乡村建设的“主力军”、发展规划的“智多星”、产业兴旺的“弄潮儿”从乡村大地上“破土而出”,在群众身边“崭露头角”,持续为乡村的繁荣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与活力。
碧绣编犁套,翠韵铸犁辕,犁出“村美人和诗意栖”的桃源膏田。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绿水青山”的“颜值”与“金山银山”的“价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要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生态振兴,擘画“碧水绕村流,青山相对出”的乡村丽景,需要基层干部自觉播撒生态的“文明种”,种好发展的“责任田”,让生态的“常青树”屹立不倒、蔚然成林。要涵养为民生态,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修复,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河道生态治理、公共设施优化提升、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下足“细”功夫,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同时,要注重挖掘乡村生态价值,提炼乡村文化符号,将生态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特色产业协同并进的新路径,让生态旅游、康养产业等新业态的“绿宝盆”托举乡村全面振兴的“金饭碗”,充分释放“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资源宝库蕴藏的“绿色动能”,以环境“含绿量”的提升驱动产业“含金量”的升级。
产业锻犁壁,人才作犁尖,犁垦“业兴财丰愿景宏”的发展沃畴。
产业兴则乡村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基层干部要夯实调查研究的基本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好产业发展的“引路人”。深入调研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情况,以“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敏锐性,因地制宜找准发展道路。在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的同时,着力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特色招牌,开辟生态优先、特色突出的产业发展“康庄道”。产业如舟,人才如楫。基层干部更要当好慧眼识才的“伯乐”,盘活人才资源,搭建创业平台,优化营商环境,完善配套服务机制,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广阔天地大展拳脚。既要激发“原乡人”的内生动力,培育更多“田秀才”“土专家”等行家里手;也要“引凤还巢”,呼唤“返乡人”带着技术、经验与项目重拾“农把式”,搭建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的桥梁;更要以政策春风吸引“新乡人”的驻足,孵化乡村新兴产业的“开路先锋”,持续擦亮乡村“土特产”的“金字招牌”。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秦山街道丰山村选调生姚怡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22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