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大杨镇丁固村的土壤上,夏末之际播撒的基层种子于初秋时节茁壮成长。时至今日,我的基层工作生涯已然满月。在这一月有余的时间里,我在丁固村完成了从“书生气”到“接地气”、从“无头蝇”到“领头雁”、从“门外汉”到“内行人”的蜕变,谱写了独属于小刘的成长“三部曲”。
在主动学习中从“书生气”到“接地气”,谱写“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乡土之曲。从城市的喧嚣到乡村的静谧,生活节奏、交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缺乏生活技能的我来说一时间难以适应,也显得我与乡土生活“格格不入”。这导致在与村民们的交流中,村民们虽然热情回应,但难免拘谨与疏离。对此,我决定向村民们“拜师学艺”,学习生活技能,努力变成村民眼中的“自家人”。通过向村民学习生活技能,我不但解锁了“驾驶员小刘”“厨师小刘”等身份,也在学习之余,刷足了“存在感”。渐渐地,我从村民口中那个“刚来的研究生”变成了亲切的“小刘同志”。在“学艺”的过程中,我逐渐褪去了身上的“书生气”,变得“接地气”,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我深知只有真正融入这片广袤大地,才能设身处地理解村民的需求与困难,才能真正成为村民身边的“贴心人”。
在实地调研中从“无头蝇”到“领头雁”,谱写“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之曲。从“研究生小刘”到“村干部小刘”,身份的转变让我陷入了迷茫。犹记得,到丁固村任职的第一天,与村两委简短会面后,周围同事开始忙碌工作,而我如“无头苍蝇”般茫然无措。幸运的是,村党委书记察觉到我的迷茫,主动伸出援手,带领我开展实地调研,以尽快了解村情村貌。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了解了为丁固村脱贫致富不懈奋斗的选调生前辈们所留下的光辉足迹。这些足迹变成了我的“指路灯”,为我指明前进的方向。“选之于党,调之于任,生而为民”,作为选调生,我们要做乡村振兴的“领头雁”,要深深扎根于基层,汲取基层“养分”,将“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深植于心,在田间地头发现群众的急难愁盼,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己任。只有这样,才能不负“生而为民”的崇高使命。
在真抓实干中从“门外汉”到“内行人”,谱写“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之曲。“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到村任职以后,“二轮土地延包”“防返贫动态监测大排查”“年度新农村合作医疗收缴”等一项项工作接踵而至。这些千头万绪的工作对于“选调萌新”的我而言,无疑是一块块难啃的“硬骨头”。面对这些“硬骨头”,一时间我手足无措,不知道从何处“下口”。但我深知面对问题不能“退避三舍”要“迎难而上”。我首先向村干部“取经”,通过与村干部交流经验,学习他们的经验做法。其次,在工作实践中“常回头”,通过不断复盘,吸取经验教训。逐渐地,我完成了从“门外汉”到“内行人”的蜕变,面对这些工作也愈发得心应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深刻体会到仅凭“满腹经纶”不足以应对工作中的“拦路虎”,唯有站住实干才是解决问题的“标准答案”。因此,我将珍惜工作实践的机会,以实干精神夯实为民本领,力求将所学所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小刘的基层成长之路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在未来的日子,我将继续汲取基层“养分”,让“青春之花”在广袤田野茁壮成长。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大杨镇丁固村选调生刘澳龙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22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