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平市委组织部 郭素娇与第一批主题教育相比,第二批主题教育层级下移、同基层联系更紧密,面对的矛盾问题也更复杂,要继续在调查研究上下一番深功夫、细功夫,确保出成果、见实效。“看”是调查研究中的重要环节。调查研究看哪里、怎么看是门大学问。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脚步向下、眼睛向下,看全看真看深,在调查研究上更加走深走实,把情况摸清、把问题瞄准、把对策找实,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调查研究要“看得全”,透过“把脉问诊”看出长短优劣。调查研究好走的、不好走的地方都要去,好的方面、坏的方面都要看,不能只调研“一条线”,不能只盯着“一方面”,才能把“下情”充分吃透。既要立足当下,也要着眼长远,从发展形态看扎实的基础、薄弱的环节,从发展之势看存在的挑战、面临的机遇,及时发现新矛盾、新问题、新经验。要在调查研究中掌握实情、摸清脉搏,把握时与势、点和面、稳和进,做出深入的分析、得出精准的论断,从外部环境、内生特点、潜在优势找出乡村发展的“长短优劣”,为发展把脉定向。要切实补足短板、挖掘潜力、增强后劲,促进问题的破解、优势的塑造,让调查研究成为问题的“检视仪”,成为基层民生更快更好发展的“催化剂”。
调查研究要“看得真”,透过“生动窗口”看清村情民意。只有到人民群众中去,主题教育的开展方能生动而深刻。调查研究不能走设计好的“经典路线”,少了锅碗瓢盆里的烟火气,少了田间地头的热闹劲,少了板凳同坐的近距离,成果必然大打折扣。要多看人声鼎沸的“生动窗口”,透过田间地头、乡村阡陌、农家院落、厂房车间等“窗口”了解群众生活生产实际,沉到基层一线问难问需,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调查研究不能“背对”群众,而要“面对”群众,听群众聊家常、诉惆怅、提要求,梳理出问题清单;不能有怕、烦、躲的情绪,要走好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眼前才不会被“青纱帐”蒙着,脚下才不会被“遮眼山”隔着,才能找到正确答案,让调查研究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途径,成为浓厚干群关系的“粘合剂”。
调查研究要“看得深”,透过“深层脉络”看准发展路径。有了科学的判断,才能形成正确的发展观,找准目标、找对路子,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拿出具体的举措。“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科学的判断建立在反复调研、深度剖析的基础上,不是偶尔转转乡间、沾沾泥土就能形成,也不是把“你说一句”“他说一句”装进“篓子”就有了“模子”。对情况的认识不仅要从“第一手资料”获取,更要建立在全面、完整、准确的认知上。因此,党员干部要提高研究能力,在“粗精掺杂”中去粗存精,在“真伪并存”中去伪存真,在“彼此相望”中由此及彼,在“表里难辨”中由表及里,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对“腠理之疾”“入髓之患”尽收眼底,理清解题思路、找出适用对策,最终把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果清单。
本文信息源自 共产党员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1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