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周年:“西迁”催奋进 驻村正当时

六十八年前,一群二十来岁的上海交大人顶着黄沙唱着歌,坐上了去往关中平原的火车。去年夏天,一名来自河南的26岁的交大毕业生,在革命圣地延安参加选调生培训后提着行李坐上了开往陕西泾阳方向的车。车窗旁的我思绪万千,从上海到西安,从河南到咸阳,我选择从西迁精神的学习者转变成传承者,以选调之名为国家西部基层的发展建设发光发热。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年的驻村时光转瞬即逝,我从交大硕士生变为社树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从外地的求学者变为本地的扎根者,从新媒体领域的研究生变为乡村振兴领域的奋斗者。西迁精神始终像一串精神钥匙,解锁了我内心的迷茫,以强大的生命力注入了我的驻村生活。

扎根基层,无问西东,以大我之心为明镜,映照百家村。犹记得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交大西迁博物馆,他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回顾过去一年,组织下派我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这个身份让我对基层工作的价值有了新的思考。西部就是祖国需要的地方,基层就是大有可为的起点。回首历史,从黄浦江畔到渭水之滨,交大人打起背包就出发,以胸怀大局的情怀在陕西扎下根系,让西迁大树枝繁叶茂。我深知“此心安处是吾乡”,在心中坚持“心入”基层,把三秦大地当成了第二故乡,把村民当成“自家人”,村事当作“自家事”。我明白“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在行动中“身入”基层。通过参与入户走访、村情调研、防汛排查、政策落实、节日慰问等各项工作,策划落实甜柿种植产业培训、帮带困难学生等各项活动,群众逐渐把我这个河南的“外乡客”看成了建设陕西的“自己人”。

不啻微芒,造炬成阳,以为民之情为灯火,点燃千家梦。民之所需,我之所向。炎炎夏日,入户走访困难人群,了解家庭情况,记录“户情手册”,为其积极落实补助政策;寒冬腊月,逐户排查易受寒潮影响的特殊人群,为一个身体佝偻的独居老奶奶关严了她够不到的窗户;帮助脱贫户将其经营的农家乐入驻高德地图,带来更多人气;积极动员村内30余名中小学生参加西安交通大学的微光支教活动,以莹莹微光点亮村镇学生们求学追梦的希望……过去一年,通过“走街巷”“坐板凳”“唠家常”,拉近了彼此的“心距”;通过“退傲气”“沾地气”“干实事”,架起了干群之间的“连心桥”。回顾交大西迁史,西迁之所以能够成为现实并得以成功,是因为在全体师生的内心深处,始终将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奉献青春年华作为毕生的价值追求。作为西迁的“新传人”,我明白于群众而言,解决问题永远比解释问题更有力,只有办好民生实事,矢志无私奉献才能练就经得起党和人民考验、经得起风雨捶打的铁肩膀、硬脊梁。

御风以翔,破浪以飏,以青云之志为樯帆,划破万里波。1956年交大西迁时,面临的是夏无大树遮阳,冬无暖气御寒,晴天“扬灰路”,雨天“水和泥”的艰难境况。我初入村时,感叹于所驻村子的面貌,感叹于古村落的底蕴厚重和街道的宽阔整洁。和脱贫攻坚时期的驻村干部相比,自己的居住条件、工作环境已然改善很多,更应该珍惜驻村锻炼的机会。驻村之初,工作开展并不顺利,我在群众沟通、农业知识、政策落实上都存在着“卡点”。“关关难过关关过”,过去一年,通过日常积累,从需要村干部在旁翻译到自信地向乡亲们说出“没麻达”“嘹地很”等关中家常话;“步步难行步步行”,通过向村民请教粮食的种植周期,懂得了松土、播种等农业常识,从农业上的“门外汉”变为“内行人”;“事事难成事事成”,通过认真解读惠民政策,做好“功课”,在为群众答疑解惑、落实政策时做到了心中有谱、肚里有货。“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基层之路,惟其磨砺,我将以从容自信的定力和“闯关”心态面对困难,行稳致远。

时光荏苒,精神永恒。未来,我将继续把“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融入到实干担当的驻村生活之中,融入到不断成长进步的心路历程之中!

,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委办公室(泾阳县王桥镇社树村驻村选调生)刘伟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16494.html

(0)
先锋 文汇先锋 文汇
上一篇 2024 年 8 月 15 日 下午1:20
下一篇 2024 年 8 月 15 日 下午1:33

你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