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委组织部主题教育办 陈星羽“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写照,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金钥匙”。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正纵深推进,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四下基层”为重要抓手,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调查研究、信访接待、现场办公中领悟“何以为公”的理论内核,走好聚力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的实践道路,以亮眼答卷作答“以何为民”。
变“有口无心”为“入脑入心”,从“聚力于民”的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追寻“何以为公”,亮明“与民同心”开篇主旨作答“以何为民”。目前第二批主题教育更贴近基层、直面群众,政策如果群众无人知晓、落实不到位,就会成为“过眼云烟”,如何让党的理论政策“入人心”?广大党员干部要巧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利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宣传功能,讲好百姓语言,通过“情景式”解说、“故事式”交流,将政治话术转化为“大白话”,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土方言”,解开群众思想上的“扣子”。紧接着要重点推进政策的落实落地,同坐一条“板凳”交流,让群众切实享有政策红利,更衷心拥护并自觉践行党的正确主张,让党的方针“落地生根”,让党的政策“开花结果”,让党的理论“入脑入心”。
变“群众呼声”为“政策哨声”,从“问需于民”的调查研究中读懂“何以为公”,铺展“与民同行”的行文架构作答“以何为民”。习近平同志一到任宁德就一头扎入基层,用不到3个月时间跑遍闽东9个县。此后每年至少用三分之一以上时间深入基层和部门调查研究,到老百姓家里问得最多的话是:“现在生活怎么样?家里面几个人?靠什么维持生活?有什么困难?”每次深入农户家里,他还经常到厨房掀一掀锅盖,看看百姓到底吃得怎么样。走基层,不是毫无目的地乱走、瞎逛,而是要奔着人民需求去、带着思考回。广大党员干部要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精细对接群众需求,就典型案例进行“解剖麻雀”,建立调研成果转化清单,从提出解决单一问题的方法到整合破解共性问题的方案,真正实现“与民同行”的同频共振、双向奔赴。
变“等待问诊”为“主动出诊”,从“问计于民”的信访接待中领悟“何以为公”,写就“人民放心”的幸福篇章作答“以何为民”。1988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霞浦县亲自主持第一个信访接待日活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让群众反映的问题和诉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实现了信访工作的根本性转变。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具体需求,一头连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大局。广大党员干部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办法,把工作做实做好做精准、做到群众心坎上,以实际行动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耐心做好政策法规解释工作,积极回应群众所想所盼,切实做到发现问题在一线、化解矛盾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书写“人民放心”的幸福答卷。
变“端坐会场”为“直奔现场”,从“问效于民”的现场办公中践行“何以为公”,留下“人民满意”的满分结尾作答“以何为民”。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跋山涉水、披荆斩棘、三进下党,协调解决修建公路、通电照明、灾后重建等问题,让曾经全省有名的“五无乡”蜕变为“青山巍峨,古桥流水”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目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再是单一的穿暖吃饱,而是趋于多元化、特殊化,这就要求党员干部把工作方式从“大水漫灌”变为“定准滴灌”,紧盯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的问题,在现场立马会诊、协调、解难、开方,把问题在一线解决、服务在一线跟进、责任在一线落实。要问群众政策成效如何,从群众满不满意里看差距和短板,对做得不好的地方及时“补课”,对存在的差距及时弥补,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检验主题教育成效,诠释“以何为民”。
本文信息源自 共产党员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1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