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位置最高、分量最重;“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百姓的“小事”浓缩着“国之大者”;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感悟“群众小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中之大,把“群众小事”办成“幸福大事”作为谋事之法,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至上”之旨。
在“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的赤子情怀中深入基层,将“群众所需”定为“行动所向”,把好事办好。听民声、察实情,是办好“群众的小事”的“准星”。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时总是细心询问百姓事,走入村户询问“看病有没有保障”,走进社区看看“大家都吃什么菜”,枝叶关情贯穿于治国理政的生动实践。了解群众心声,绝不是靠慰问时送个礼,走访时握个手,了解基层情况,也不是靠在办公室看个材料,听次汇报,而是带着感情到群众身边,以“四下基层”为抓手,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三天两头跑小区、进村户,把群众的家当作自己的“办公室”,将自己置身于“烟火气”中,以更细致的眼光发现群众日常生活中感受最深、关切最重的“小事”,把这些“小事”看深一些、看透一些、做好一些,看准了就抓紧干,以一件件民生小事的落实落地,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也要善于举一反三,通过办好“一件事”推动办好“一类事”。把真正民生工程建立在民心基础上,把好事办好,办到群众心坎上。
在“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的担当奉献中真抓实干,让“群众所盼”变为“群众所赞”,把实事办实。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关键在于“实”,让群众看到“真”。若不在“实”字上下功夫,就会出现治标不治本的现象;若碰到瓶颈就偃旗息鼓,最终留下“半拉子工程”损害群众利益。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多在实效上下“绣花功”、少在形式上摆“虚架子”,坚决避免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式做法,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立足眼前解决具体问题、又立足长远完善体制机制。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观念,积极落实每一项政策、每一项诉求,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不断为民生“加码”、为幸福“加速”、为生活“加温”。
在“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同甘共苦中攻坚克难,解“群众所忧”坚持“我有所为”,把难事办妥。“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铿锵有力。新征程上,百姓笑脸有多灿烂,决定着党员干部的奋斗幸福程度有多高。有些事看似不大,却像一根“刺”,始终扎在群众的家门口、眼皮下,若绕道而走、久拖不解,“刺”一直不拔,“疙瘩”一直不化,极易导致小问题变大问题,伤了群众的心。广大党员干部要厚植为民情怀,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聚焦群众反映集中的突出问题、发展亟待解决的痛点难点问题、长期未能解决的民生历史遗留问题,推出务实管用的实招硬招。要敢于啃“硬骨头”、钻“矛盾窝”、接“烫山芋”,切实做到忧群众所忧、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难,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等优良作风,在与群众同甘共苦中真正找准问题、解决难题,不断增进群众感情、增强血肉联系,确保问题解决更有“温度”、惠民答卷更有“厚度”。
(重庆市云阳县青龙街道办事处建民村选调生 支慧)
本文信息源自 共产党员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10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