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央多次强调为基层减负,旨在破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难题,让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过度留痕中解放出来,回归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本职。然而,若要使减负政策真正落地生根,避免沦为一场“运动式”的形式主义,就必须深刻反思并解决减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确保这一政策从“纸面”走向“实践”,成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强劲动力。
破除“减负”误区,树立正确导向。首先,必须明确基层减负不是简单的“减工作量”,而是要减去那些无意义、无效率的负担,增加服务群众的效能。一些地方将减负误解为“少做”乃至“不做”,这无疑背离了减负的初衷。正确导向应是通过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精力投入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中去。
优化考核机制,拒绝“痕迹主义”。考核是指挥棒,也是减负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当前,一些地方考核依然过分依赖于材料、报表、会议记录等“痕迹”,导致基层干部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留痕”上,而非实际工作。优化考核机制,应注重工作实绩和群众满意度,减少不必要的材料报送,鼓励实地调研、群众反馈等多元化评价方式,让干部从“填表报数”中解脱出来。
理顺权责关系,避免“责任甩锅”。基层负担重,往往与权责不对等、任务层层加码有关。要从根本上减轻基层负担,就要从体制和机制上理顺上下级之间的权责关系,明确各自职责,避免上级部门随意下派任务,将责任无限制下移。同时,建立健全任务审核机制,确保每一项任务的下达都是必要且合理的,防止“责任甩锅”现象。
强化技术支撑,提升服务效能。数字化、智能化是提升基层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建设智慧政务平台,推广电子化办公,可以有效减少纸质材料的流转,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科学决策,精准施策,避免“拍脑袋”决策带来的额外负担。
来源:https://www.cnxds.com/thread-384157-1-1.htm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grassroots/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