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经济便捷的交通工具,电动自行车成为许多家庭的出行选择,其保有量持续攀升。但方便之余,因电动自行车不遵守交通规则、未佩戴安全头盔、违规上楼、私自拉线充电而引发的事故常常出现,引发社会关注。
清除电动自行车的隐患整治,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需要看到,从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发生的电动自行车事故来看,居民住宅小区是事故高发场所之一。有的居民回到小区后,习惯带着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或“飞线”充电,更有甚者将电动自行车停放在小区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等公共区域,给小区带来安全隐患。这既需要相关部门对源头的生产、销售等环节,严查不按标准或降低标准生产、私自拆改装的违规行为,把好产品质量关,又需要从末端重视小区管理这道关键“防火墙”,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清除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隐患,小区当有大作为。自《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正式施行后,电动自行车违规上楼现象有所改观,但在一些小区,进楼入户问题或多或少依然存在。因此,消除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隐患,小区物业不仅要张贴宣传画报、进行防火巡查并劝阻制止;更要考虑到居民住户的实际需求,这里面固然有个人安全意识不强、抱有侥幸心理的主观因素,也有“楼下充电设施少”“楼下车位少”等客观因素,小区同时也应加强电动自行车的停放和充电管理。此外,可以参照一些小区给电梯安装智能识别系统,一旦有居民推车进入,后台便会监测电梯内有电动自行车,会触发语音警报和自动停运。实践证明,创新升级治理方式,才能更好堵住隐患漏洞。
清除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隐患,需要多方合力。相关部门要按照“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总要求,紧盯“防事故、保安全、保畅通”目标,把道路交通安全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方面,抓在日常、严在平常、做在经常,全面加强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全相应地,警务人员要严查电动自行车违法载人及不佩戴安全头盔、酒驾、疲劳驾驶、涉牌涉证等交通违法行为,向驾驶人员宣传交通法律法规,并开展警示教育,与其签订交通安全责任。此外,充分发挥网格化基层治理机制,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道路交通安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安全预防教育等工作,形成了“全民关注、全民参与”的共治、共管、共享新局面。
电动自行车安全事关千万家,筑牢“防火墙”,绷紧“安全弦”,须臾不可松懈。只有通过多方努力、精细治理、疏堵结合,做到宣传入户、管理严格、配套完善,才能更好消除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隐患,守护人民群众生命线,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comment/27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