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篇关于中西部某村干部工作现状的深度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深思。报道中,七位村干部纷纷表达强烈的辞职意愿,这一现象不仅揭示了当前基层治理面临的严峻挑战,更映射出整个治理体系亟待变革的紧迫性。
村干部作为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中最基层、最末端的治理主体,长期以来扮演着维系农民生产生活秩序和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角色。然而,随着精准扶贫等政策的深入实施,村干部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过去的内生性事务为主转变为应对上级政策和目标的外生性任务为主。这种转变不仅增加了村干部的工作压力,更在无形中削弱了他们的内生权威和动力。
报道中提到的“三座大山”——得罪农民的“难”工作、脱离实际的“假”工作、形式主义的“虚”工作,正是当前村干部面临的主要困境。这些工作不仅让村干部疲于奔命,更让他们在工作中失去了意义和价值感。尤其是形式主义的“虚”工作,更是占据了村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他们无法真正投入到为群众办实事中去。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高压问责和层层传导的行政任务过密化,使得村干部被深度卷入到行政体系的末端,成为了对上对外行政体系末端的执行落实工具。这种工具化的角色定位,不仅让村干部失去了原有的内生权威和能动性,更让他们在面对群众时显得力不从心。
基层治理的内在逻辑发生转变后,村干部的角色和功能也亟需重新定位。他们应该成为国家与社会的中间调节代理人,而不是被问责被督查的客体工具。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对当前的治理体系进行深刻反思和变革。
科学减负激励并行,村干部轻装上阵。要减轻村干部的工作压力和负担,让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组织动员群众、回应群众诉求。这不仅要求上级部门在分配任务时要更加科学合理,避免过度压榨基层资源,还需要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让村干部在工作中能够获得应有的回报和认可。
去虚求实强监督,基层治理见真章。要推动基层治理脱虚向实,减少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干扰。这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要更加注重实效性和可操作性,避免出台那些看似光鲜亮丽实则难以落实的政策措施。同时,要加强对基层工作的监督和指导,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能够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选贤任能强基础,村干部角色新定位。要重塑村干部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发挥。要让他们成为能够真正代表农民利益、关心农业农村发展的中农能人,而不是仅仅作为行政体系运转的工具。这要求我们在选拔任用村干部时要更加注重其实际能力和群众基础,同时要加强对其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治理能力。
当前基层治理面临的困境和村干部的“三座大山”问题不容忽视。只有深刻反思并变革当前的治理体系,才能让村干部重新找回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感,让基层治理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这不仅是对村干部的关怀和支持,更是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和保障。(刘明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comment/25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