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转,蕴含的“礼让”“和为贵”理念代代相传,至今仍然有着广泛影响。广大党员干部当追寻“张吴礼让”之光,于基层治理之中传承文化之“脉”、建强基础之“骨”、铸牢初心之“魂”,深挖“和为贵”的中国传统治理智慧,走好基层治理新时代赶考之路。
畅通文化之“脉”,以传统智慧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基层治理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能够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也能够增强基层群众的文化自信,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基层组织应积极将和文化精神融入基层治理中,不断放大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治理优势。通过“听、辨、劝、借、让、和”六步走法则,更好地解决基层群众的矛盾纠纷,实现从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到有效开展基层治理的转化升级。同时,以睦邻文化为桥梁,打造睦邻议事空间,把议事场地搬到老百姓家门口,引导老百姓民主协调、共治共享,使之成为激励更多群众自觉参与基层治理的“磁石”,从而进一步推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建强基础之“骨”,以强基固本筑牢基层治理堡垒。基层治理面临群众诉求多、工作压力大、队伍成长慢、资源保障弱等一系列问题,只有把强阵地、育队伍、提本领作为基层治理的推进手段,才能使基层服务场所不断完善、干部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真正做到基础牢固、筋骨强健。在基层治理的具体实践中,通过打造服务新矩阵,聚焦党建品牌建设、共治共管和阵地建设,让党组织成为团结群众的“主心骨”,不断优化服务保障圈,切实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提升基层治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此外,执好“宣教之笔”,将“和为贵”的处世理念、“谦和礼让”的做人美德深度融入文艺作品、村规民约中,规范群众行为举止,让干事创业、做人处世有尺可依、进退有据,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
铸牢初心之“魂”,以同题共答凝聚基层治理合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基层治理的根本目的。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围绕群众利益开展工作,把群众同不同意、答不答应、满不满意作为基层治理工作的“试金石”。在基层治理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基层治理中的人民力量,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大限度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构建共建共享共治的基层治理新格局,织密织牢群防群控群治网,为常态化长效化推进基层治理凝聚强大合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comment/23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