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不忘本来方能开辟将来,熠熠生辉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承载过往也辉映未来,广大党员干部要践行新时代文化思想,用心读懂文化遗产,答好保护传承文化遗产这道长期必答题,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立心铸魂,做文化遗产的坚定守护者。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这条守护文化遗产的“赶考”路上,广大党员干部任重而道远。要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遗成功为契机,以“古都脊梁”绵延历史文脉,以山川河海涵养文化之魂,坚持保护第一、保护优先,全面增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因地制宜制定历史文化遗产巡查计划,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加强文物日常检查修缮,促进文物保护维护常态化、精细化;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文物普查、古迹勘探,依托科技赋能对文物进行实时监测,不拆除、不迁移历史遗迹,最大限度保持原貌;切实做好文物管理工作,健全文物的长效保护机制,让文化遗产“守得住”。
凝心聚力,做文化遗产的自觉传承者。“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看得到多远的过去,就能走得向多远的未来,传承者当以史为鉴,助力文化遗产和非遗传承同频共振。剧集《逃出大英博物馆》、舞蹈《只此青绿》、节目《唐宫夜宴》打破内容创造与文化传播的边界,以别出心裁的表演形式在公众与文化遗产间搭建知识桥梁,通过技术的“破圈跨界”实现传统文化表达方式全方位创新并迅速“出圈”。弦歌不辍,薪火相传,中华文化遗产史蕴千秋,应增设非遗技艺展示渠道,通过多样的艺术形式对传统文化深挖再造,挖掘文化遗产背后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让更多年轻人感受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让文化遗产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实现“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加快文物工作者、非遗传承人等人才队伍建设,结合线上宣传与线下展览,让文物保护走进“千家万户”。透过文物、文化遗产,读懂“中国故事”、汲取“中国力量”,坚定“中国自信”,增强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力”,确保文化传承“后继有人”,让文化遗产“传下去”。
笃行不怠,做文化遗产的勇毅创新者。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创新是对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与传承。作为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广大党员干部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直面未来。从文化遗产起笔,推进政企联动,将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文明元素打造成“文化IP”,共同研发“文创产品”,以“文”为魂、以“创”为径,打造文化“品牌+”,延伸文化产业链,以创新为驱动,激活文化“新引擎”,彰显“历史脉络”,绽放“时代光彩”,为文化遗产赋予更长久的生命力;擦亮历史文化遗产“新名片”,促进文化消费新升级,紧跟“文博热”,紧抓“文创风”,变“流量”为“能量”,变“能量”为“留量”,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鲜活起来,激活生命力,让文化遗产“活下去”,让中华文明“火起来”。(龙岩市永定区合溪乡人民政府赖璐阳)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comment/17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