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舆”不焦虑,干部有担当

当前,随着信息化时代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基层干部作为政策执行的最后一棒,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时刻关注网络舆情变化,舆情焦虑已成为通病,让许多年轻干部避之不及,产生焦虑情绪,影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厘清舆情事件本质,减少焦虑情绪负担。

从事件重要程度来看。舆情有大有小,造成的影响不尽相同,如果均衡发力,可能会耗费过多的人力物力,反而抓不住重点,顾此失彼,最终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此,设立舆情等级尤为重要。根据舆情重要程度设置相应处理流程,在遇到舆情时,先进行研判,对于关注度较高、容易引起舆论发酵、明显有水军推动的社会话题优先重点处理;对于风险程度低、暂未出现异常的网络舆论,按流程妥善处理即可,无需大动干戈。

从事件传播范围来看。涉及范围不同,处理方法和力度也要适时而变。可以制定几项舆情评估指标,例如:传播平台是否为用户活跃度高的社交平台、目前是否已引起足量的讨论和转发、舆论发酵速度快慢等等。从不同维度对其进行衡量,找到主要矛盾,尽快平息舆情事件,避免进一步扩大影响范围,造成不良后果。

从事件本身的两面性来看。正面舆情可以起到正面宣传、提高公信力的作用,更应该注意引导的方式方法,提高辨别能力,避免“低级红”“高级黑”现象。而负面舆情虽然棘手,但只要正确处理,也是一次能力与形象的展示。

培养应急处理能力,减少本领恐慌负担。

舆情恐慌不仅仅来源于“被追责”的恐惧,更是因为干部自身能力欠缺、经验不足导致的胆怯。遇到舆情时左推右挡、敷衍搪塞,处理舆情时战战兢兢、畏手畏脚,一番折腾下来,问题和矛盾缠作一团,工作也打不开局面,难免气馁。

舆情处理能力也是基层干部必须掌握的技能。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舆情意识。一方面要紧跟时代发展,积极提高媒介素养,要学网、懂网、用网,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另一方面要端正态度、不卑不亢,不轻视任何一桩舆情,也不过度反应、草木皆兵,甚至“一删了之”。其次要强化责任落实。不仅仅是线上回应,更应该线下行动,面对舆情中反馈的核心问题,梳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纰漏,及时整改,避免下次再犯。最后要厚植担当精神。以积极主动的态度,第一时间做出准确回应,学会与群众沟通,与媒体沟通,以解决问题为根本,塑造正能量的官方形象,做到服务不缺位。

完善防范预警机制,减少流程手续负担。

互联网上,评论容易演变成舆论,舆论容易发酵为舆情,虚拟性、隐蔽性和共享性让信息真假难辨,一旦快速传播,留给有关部门反应的黄金时间十分短暂。所以,对于基层工作而言,建立防范预警机制能有效减轻负担,节省精力,可以建立风险等级评估,及时监测,一旦发现潜在舆情,在舆论扩大之前尽快稳妥解决,不等问题出现再开始行动。尤其是对于重点民生话题,如:住房、教育、卫生等,注意处理方式方法,避免引发社会矛盾。在发布重要社会议题时,提前部署安排,设置舆情关键词,发现炒作、断章取义、恶意引导的苗头,迅速反应,积极化解,避免小事变大,大事变炸。

上面千条线,基层一根针。基层工作纷繁冗杂,每个基层干部都要充当灵活的“绣花针”,将党的政策和人民群众联系起来,做工作的多面手。只有提高舆情处理能力,树立互联网思维,正确应对“舆情焦虑”,科学引领舆论导向,主动倾听网民声音,才能卸下舆情重担,为实干赋能,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汉阳区莱俊得瑞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comment/15025.html

(0)
选调生选调生
上一篇 2024 年 8 月 5 日
下一篇 2024 年 8 月 5 日

你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