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我国2024年“三农”工作进行了部署。会议强调,“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事实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既是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点任务,事关乡村全面振兴的质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成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福祉。值得注意的是,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整体提升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但也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须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一、主要问题
1.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相关措施有待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复杂性的民生工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仅靠几个干部就能完成,需要靠全体村民统一思想,凝心聚力,久久为功,攻坚克难,统筹一切资源,动员一切力量才能做好。同时在整治过程中要有完善的制度规范,使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才能做好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调研发现,许多地方在人居环境整治的评估与监督机制上不是依靠科学,而是依靠干部及有经验的村民的指导,因而存在治标不治本、顾此失彼的现象。
2.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主体错位现象。人居环境整治是关系民生的大事。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过程中,村民不仅是受益者、监督者,更是重要的参与者、建设者。村民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体,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存在主体错位现象。很多时候有关部门干部为了更好更快地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替代村民完成工作,从而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体。调查数据显示,56.31%的村民愿意参与清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等工作,还有43.69%的村民对此无动于衷或不情愿。在基础设施的维修保护上,大多是靠村委会干部完成,没有充分发挥村民的能动性。因而造成村民对人居环境整治责任意识、参与意识不强,存在高高挂起的心态。
3.资金合力作用发挥不充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巨大的民生工程,资金需求量大。若没有国家财政和社会资本支持,单靠村民自身很难承担乡村清洁、保障设施正常运转及后期维护、垃圾及时有效得到处理的费用,从而导致村庄脏乱差问题出现反复。然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因属公共产品和服务,民间商业资本投资少,社会商业资本因人居环境整治利润微薄而投入有限,难以满足村民对美好环境更高层次的需要。
4.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缺乏长效机制。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过程中,治理缺乏持续性与效果性是一个较为常见的问题。为了让本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立竿见影,部分村庄采取了“运动式”大扫除管理方式。虽然村委会也招聘村庄专职保洁员,安排其每日对整个村落进行环卫保洁工作,但村民们长期形成的随意乱扔等贪图方便的陋习,一时难以改变,因而陷入打扫干净——乱扔——再打扫——再乱扔,或者清了堆——堆再清——清再堆这样“死循环”现象。再加上没有出台适用本地的人居环境治理处罚条例,因而农村干净整洁的面貌难以长期保持。
5.人居环境整治宣传与引导不到位。“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这就要求“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然而,许多地方村委会在宣传方面仍采用较为传统的方式进行,主要表现为以工作人员上门口头宣传,发放相关宣传册。而上门宣讲时往往是以完成任务的心态进行,没能准确地将人居环境整治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好处与变化讲解到位,因而存在工作不到位不彻底现象。加之,村民自身文化水平不高,甚至连读懂宣传册内容都成问题,故有的村民依旧按照自己惯用方式投放垃圾、排放污水等。
二、几点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关系到农村居民的根本福祉,承载着广大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此要采取相应对策和路径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1.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农民创造性。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的整治格局,突出农民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主体地位。一是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在政府的主导下,对农民群体加大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宣传教育,让农民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有更深的认识。通过农村讲堂、农贸市场、文化广场以及公共宣传栏等平台多渠道宣传,让农民认识到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是满足农民对美好幸福生活向往的必要组成部分,从而增强农民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思想认同,激发农民参与整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农村社会组织对国家政策的了解。可通过开展农村文化实践,加强科技文化培训,组建乡贤智囊团、文艺团、说和团等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在文化实践活动中促使农民、农村社会组织意识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对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作用,意识到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农民主观能动性。三是激发农民创造性。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主动问需于农民、善于拜农民为师,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创造性。农民是长期居住在本地的人,对于当地情况较为熟悉,对于当地人居环境整治有更深入的把握和预判,能够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案。农民是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内生动力,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将农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转化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实效。
2.强化组织保障,分解细化总目标。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组织保障,将艰巨的总目标具体化为多个小目标,配备足量的工作人员,指定相关人员全过程跟踪负责。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农村人居环境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无论是人力的投入还是基础设施的完善,都离不开政策和资金的支撑。由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涉及的地域广泛,割裂了资源的共享性,由此造成整治成本较高,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供专项资金保障。二是补足配齐组织力量。加大人才投入,将宏大的总目标进行分解细化。强化整治队伍保障,配齐相关人才,重点完善组织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队伍。管理人才负责统筹协调,组织协调各个小目标之间的联通与协作。专业人才队伍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技术保证。二者相互协调,合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三是整合组织队伍合力。既要注重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相衔接,巩固以往行动的成果,又要在此基础上敢于攻坚克难,精准发力、持续发力、积小胜为大成。注重协调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群体参与的力量,找到各个主体的“最大公约数”,增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凝聚力。
3.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统筹一体化。推进以村容村貌整体提升为导向,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统筹一体化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内容。一是创新推动方式。打造宜居的乡村居住环境,持续普及农村卫生厕所,对全国广大农村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针对不同实际给出不同方案。同时,“推进厕所粪污、易腐烂垃圾、有机废弃物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合理规划布局农村公共厕所,强化日常卫生保洁,推动卫生厕所改造与生活污水治理一体化建设。二是以可持续治理为导向进行生活污水治理。以可持续为导向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分区分类治理,优先重点治理水源保护区、人口集中居住地等区域。着力加强新技术研发,鼓励居住分散地区采用土壤渗滤等生态处理技术。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农村污水处理模式,促进乡村生态振兴。三是推进农村垃圾分类,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科学构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降低农村垃圾整治运行成本,构建稳定运行的长效机制。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及时清运处置,在源头上减少垃圾总量。对于易腐烂垃圾和煤渣灰土垃圾采取就地就近处理方式。四是统筹一体化推进,实现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建立长效机制,大力改善村庄公共环境,在“亮化、硬化、美化、绿化”的基础上,追求村容村貌全面提升。对村内道路进行整治,做到“亮化”“硬化”,实现村内道路的干净、畅通。引导农民进行家园绿化活动,使绿色资源不仅成为农民物质生活的来源,还成为农民丰富精神世界的资源。优化村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促进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统筹农村生活污水及垃圾治理效能相互促进、整体提升,使村容村貌由里到外得到全面美化。
(倪锦阳)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comment/13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