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30日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是“弘扬科学家精神,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农业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在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进程中,农业领域的“排头兵”们大有可为。要做好“三个结合”,谱写好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和美乐章。
“院士专家引领”和“基层队伍建设”相结合,谱好资源贯通发力的“奏鸣曲”。农业既要“高科技”,又要“接地气”,毕竟全国近20亿亩耕地的照管,靠的还是千千万万的农民。一方面,要构建高端科技人才下行的常态化机制,例如设立院士工作站、乡村振兴工作站、科技小院,共建中试基地、育种中心、作物工厂,组建科技专家团开展巡回式服务等,将最适宜的品种、最前沿的技术、最先进的设备带到田间地头;另一方面,要建立适应地方需要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抓好高素质农民培训,培育更多接纳新事物、掌握新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用科技赋能身处一线的生产队伍。此外,还要加强两者互动,建立畅通的农业科技信息发布和一线生产难题反馈渠道,让科技研发更加契合生产场景,让科技成果更好惠及广大农民,推动农业高科技资源上下贯通、以点带面、持续发力,把农业科技乐章奏响天际。
“外来人才招引”和“本土人才激励”相结合,唱好内外相辅相成的“二声部”。近年来,农业领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村民”,他们不仅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和产品价值的增长,也成为城乡交流互鉴的桥梁。对于“新村民”,一要积极展示地方特色和发展需求,例如发布农业科技应用“机会清单”、举办招才引智活动等,加强供需双方对接,让有志有才之士匹配到最适合的生长土壤;二要优化在地政策,给予他们在身份认同、企业注册、项目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便利,拿出实打实的诚意。招引外来人才的同时,也不能忘了“土专家”。农业不同于工业,其生产周期长、气候和地理依赖程度高,熟悉地方情况的本土人才在农业生产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对本土科技人才的生产和研发成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鼓励外来人才和本土人才通过“企业+合作社”“企业+村集体”等模式合作共建,两者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唱出和谐优美的“二声部”,共同以科技助力农业发展。
“垂直领域深耕”和“外延边际拓展”相结合,奏好思维碰撞交融的“交响乐”。农业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极强的产业,除了直接相关的育种、作物管理、土壤改良等领域外,装备制造、数字信息、生态环境等关联领域的科技人才们也在为农业注入新动能。石宇锋通过智能装备助力农业生产,其团队通过无人机作业,为27000多亩土地提供托管服务,惠及1800余户农民;史明辉致力于用自动化和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农业,其团队研发的新一代智能水肥终端、数据采集终端以及智能化控制平台,能提升水肥利用效率30%以上,减少人工40%以上……因此,农业科技人才工作不仅要聚焦垂直领域进行深耕,还要面向交叉关联领域进行拓展。一要厘清产业图谱,紧跟科技发展形势,梳理最新、最具潜力的关联交叉领域,构建起农业“脉系树”;二要明确重点方向,针对性招引和培育外延领域人才,开展相关科技合作。横纵交融,思维碰撞,往往能为农业带来新的增长机会,乃至孕育新的细分产业赛道,推动我国在农业强国建设进程中更上一层楼。
(四川省成都市农业农村局 投资促进局 王怡鹤 董家富)
本文信息源自 共产党员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4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