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习近平走进百姓家》中解“民生”密钥

贵州省湄潭县茅坪镇地关村 杨国娇《习近平走进百姓家》以独特的家庭视角,记录了2012年12月至2021年10月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慰问过的具代表性的32个采访对象。总书记心系群众冷暖,在百忙之中以“走亲戚”的形象与群众“拉家常”,与他们亲切交谈,关心他们的吃穿住行,被采访对象回忆起那些感人细节时激动不已,生动刻画了“人民领袖爱人民,人民领袖人民爱”的感人场景。

让我们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深切感受“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切情怀,在那一扇扇推开的百姓家门中和一声声嘘寒问暖里解“民生”密钥,在学习这本书的同时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密结合,做到从书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察民情、问民愿、解民忧”,打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门”。

做“人民公仆”察民情,根植“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的忧民之心,把利民之举抓手上。阅读《习近平走进百姓家》这本书,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普通百姓家嘘寒问暖的关切之情跃然纸上。总书记的话里,“人民”一词是最多的字眼,朴实的乡亲们是他最牵挂的群体,他的人民情怀至深、至浓、至热,对人民是发自内心的爱。做一名人民公仆,就要牢牢抓住“人民”一词,做到不喊“空口号”、不摆“花架子”,不只坐在办公室“敲键盘、凭空想”,要“挪开椅子、迈开步子”,走向田间地头,看看人民的需求往哪里指,我们的服务就往哪里伸,抓住人民群众的“难”处和“急”处,想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力争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还要做到不务“虚功”、不图“虚名”,不只坐在办公室“挥挥笔墨、开开大会”,要弯下腰、俯下身子到基层,看看哪个担子重就挑哪个,哪个山芋烫就捧哪个,以“粒粒种、满仓获”为目标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抓出实效,摒弃私心杂念,当好为民服务的“多面手”,把真功夫下到实“绩”中。

当“人民学员”问民愿,胸怀“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敬民之心,把亲民之情挂心上。总书记到闽宁考察时和谢兴昌面对面聊闽宁发展历程的情景,谢兴昌表示:“我这辈子都忘不了,有这么平易近人、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国家领袖”。在河北唐宗秀家中,总书记和山里人一样脱了鞋盘腿坐在土炕上。在江西左秀发家中,总书记和乡亲们一起打糍粑、话家常。在这一幕幕亲切的场景中,无不体现了“拜群众为师才能‘学实学深’,身处基层才能‘看清看透’的真理”。当一名人民学员,就要设身处地地去体察民情民意,和群众同劳动、同甘苦,心怀敬民之心,当好人民群众的“小学生”,放低姿态虚心向人民群众讨教学习,将心比心感受群众心声,自觉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群众期盼的事做起,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建立良性的干群关系,牢记群众才是最好的老师!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做一颗种子,向下扎根群众,向上奋勇前进,主动增强与群众的互动,放下“官架子”“懒样子”,在与人民群众打交道中练就“铁肩膀”,习得“真功夫”。

行“为民服务”解民忧,涵养“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爱民之心,把为民之责扛肩上。广西毛竹山村的王德利家靠种植葡萄脱了贫,习近平总书记到访和他们一家聊家常,鼓励他们依靠勤劳智慧把日子过得更有甜头、更有奔头。在总书记的鼓励下,王德利一家人的干劲更足了。他通过这本书把喜讯捎给总书记:“我们收入增加了,家庭梦想也一个个变为现实,开上了小汽车、筹划着农家乐。”总书记的鼓励和行动充满了“民生温度”和“人民情怀”,是“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最好印证,是“多办民生之事,多谋民生之利,多兴民生之举”的生动体现。肩扛“为民责”、践行“百姓事”。行“为民服务”之事,要永远不忘“为什么出发”,树牢“只见公仆不见官”的时代标尺,铭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谆谆教诲,读懂“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字字箴言,做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要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头等大事,不敷衍塞责于岗位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紧抓落实,做到“步履匆匆,只为群众”。要把每件小事都办在群众的心坎上,拒绝“花拳绣腿”“纸上谈兵”,多一些“让我来”“跟我上”,常思百姓疾苦,重视群众心声,办好群众事,解决群众难,在“为人民服务”的新时代赶考之路上栉风沐雨、砥砺歌行。

本文信息源自 共产党员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2775.html

(0)
先锋 文汇先锋 文汇
上一篇 2024 年 7 月 3 日
下一篇 2024 年 7 月 3 日

你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