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国各地处处涌动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的热潮,如何努力“对味”基层群众喜好,推动全会精神入脑入心,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感受思想春风吹拂的同时,需要各级基层党组织因类施策,带动广大宣讲员队伍因地制宜,结合基层群众情况,推动全会精神传遍千山万水、深入千家万户。
思悟“乡情”优选“丰盛食材”,从“司空见惯”到“当地特色”,让基层宣讲“香味”更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犹如一桌丰盛的精神盛宴,其内涵之深、外延之广,若仅以“照本宣科”的方式呈现,难免会让群众觉得味同嚼蜡,难以品味其中真意。要让这桌佳肴真正香飘万家,宣讲者要跳出固定框架,既要高屋建瓴阐述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又要精准定位当地群众最关切、最迫切的改革议题作为宣讲的“关键点”。针对基层理论宣讲量大面宽、受众人员接受水平不一的实际情况,要结合不同受众需求科学定制“宣讲菜单”,让群众在接受全会精神宣讲时不再“总吃套餐”。特别是围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创业、法律法规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政策,采用当地群众点单、点课的方式,让宣讲内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同时,要善于挖掘当地群众身边的榜样典型、日常生活中的好人好事,亦或是当地耳熟能详的名人名言、口口相传的民俗言语,通过鲜活、真实的人物和事迹,缓缓引出对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深层次解读,从小切口讲述大道理,让听众更有实感,更受触动。
情系“乡亲”配齐“特色佐料”,从“大锅乱炖”到“精烹细调”,让基层宣讲“入味”更足。用料不同,宣讲“味道”自然就不同。基层群众时间零散、关注点分散,宣讲时要讲求因地制宜,既要有“规定动作”也要有“自选动作”,切忌照本宣科式的“读文本”,机械灌输式的“满堂灌”。要将全会精神的“普通话”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话”,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听众的思考,鼓励他们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传播”,让全会精神在党员群众之间自发传递。要有效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农村党校、道德讲堂、农家书屋等线下场景,运用“情景+体验”“理论+实践”等形式,模拟历史场景或现实案例,把全会精神讲活。要广泛动员基层宣讲员深入田间地头、村社广场、灶间庭院,在贴近生产生活的情景里宣讲,推动全会精神学习与群众生产生活“两手抓两不误”,让改革“声音”传遍田间地头、大街小巷。同时,也要注重把基层宣讲搬到“云端”。运用网络媒体的时效性、便捷性优势,让党的创新理论“联网上线”,切实增强基层群众沉浸式体验感,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站可学”“随时可听”“触手可及”。
扎根“乡土”精选“本土大厨”,从“外地主厨”到“本地师傅”,让基层宣讲“回味”更长。厨师是菜品味道的“掌勺人”,宣讲员则是宣讲的“代言人”。在推动全会精神深入人心的过程中,还需深刻思考“谁来讲”这一关键环节。面向基层群众,要树立“人人都是理论宣讲师、处处都是理论宣讲地”的“大宣讲”理念,打造一批基层“草根”宣讲队伍,广泛吸纳本领高强的乡贤能人、经验老到的致富能手、青春锐气的大学生村官、多才多艺的乡土文艺骨干、德高望重的老同志等,将全会精神宣讲由“一人独奏”变为“众人合唱”,“面对面”“点对点”让全会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要推动党员干部化身“乡间大厨”,拿起“土方言”的调羹,把高深的理论知识,熬成群众爱喝的“心灵鸡汤”。要树立起一批在当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生产经营等深化改革“一线阵地”奋战的榜样先锋,把“实践课堂”前移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志愿服务第一线,让基层宣讲从“听得见”向“看得到”“摸得着”转变,形成树立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片的良好示范效应,让全会精神化作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一曲曲悠扬的旋律,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基层群众心田。
,(山东省委组织部2023年选调生滨州市滨城区梁才街道东海新一村党总支书记助理仇利鑫)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27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