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声院士就是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被誉为“当代后稷”,也被誉为“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小麦与水稻,是中国的两种主要农作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坐镇南方,改良水稻,大大提高了产量,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而在北方,李振声研究小麦,培育良种,甚至一度让小麦的产量超越水稻。我们青年干部当循“楷模荣光”,凝聚“奋进之力”,在新时代新征程续写不负党和人民的青春答卷。
循“愿得此身长报国”的赤子荣光,聚“许国不复为身谋”的信仰之力,在“与党同心,矢志不渝”中续写“忠诚答卷”。1956年,国家号召支援大西北,李振声从中国科学院北京遗传选种实验馆来到陕西杨凌这个远离都会城市的小镇,开始了在大西北长达31年的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生涯。他经常说:“哪里艰苦哪里去,哪里需要哪安家。”从血气方刚到白发苍苍,他将一生交付于小麦研究。广大青年干部要从中读懂“始终把祖国和人民利益高高举过头顶”的爱国精神,将家国二字镌刻于心,坚定理想信念,以功勋为镜,映照自身的初心与使命。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浪潮中,坚定地扛起爱国主义的大旗,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以忠诚为笔,书写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广大青年干部要深刻感悟李振声“国之所需、我之所向”的爱国信念,以“对党忠诚、许党报国”的赤子之心,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在新的赶考路上担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努力创造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赶考”成绩。
循“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奋斗荣光,聚“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搏之力,在“筚路蓝缕,栉风沐雨”中续写“实干答卷”。李振声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同时开展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系统研究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到陕当年,25岁的李振声恰巧遇到一种被称为“小麦癌症”的流行性病害,于是他萌发了通过牧草与小麦杂交,把草的抗病基因转移给小麦的想法,一干就是20年。在无数次的试验、失败后,成功育成小偃系列小麦新品种,在黄淮流域冬麦区广泛种植。广大青年干部应汲取功勋背后奉献的力量,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成为复兴路上的“领头雁”,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立鸿鹄之志,担时代之责,让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新时代有更加鲜亮的底色。广大青年干部要以李振声为榜样,拿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劲,以“迎难而上、忘我拼搏”的热忱去干,主动到艰苦岗位上、困难环境中去磨砺品格、锤炼才干,在拼搏奋进中撰写壮丽时代答卷。
循“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荣光,聚“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之力,在“荧烛末光,增辉日月”中续写“为民答卷”。1995年,已经64岁的李振声坚持前往海拔千米的生态站,山路颠簸,李振声的身体已十分疲惫,他却毅然决然。李振声曾经说过:“我甘心为科研献出生命。”如今,李振声院士已90多岁高龄,依旧风里来雨里去,与小麦为伴。他是杂交小麦之父,和袁老一样是“麦田”的守望者与拯救者,带领劳动人民走出饥荒、走向富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青年干部要学习李老先生的奉献精神,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苦练内功、增强本领,争当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做挺膺担当的奋斗者,不断发扬钉钉子精神,以滴水穿石、聚沙成塔的毅力练就一身干事创业的“真本领”,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方能把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到极致,进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上续写新的光荣和梦想!
,(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委组织部陈泽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25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