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应当主动走进基层,脚踏实地拜群众为师、向实践学习,把根牢牢扎在实践沃土和人民群众之中。选调生活近一年、驻村时日近过半,回首过往,我的选调之悟蕴于多一字、少一字、改一字的“一字之变”中。
从“无热爱”到“无限热爱”,多一字让基层工作的理想信念多一分。对于一年前的我而言,“基层”是一个似知非知、似懂非懂的模糊形象,说不上激情、谈不上激昂,只是懵懵懂懂地来到此处。然而,这一年四季轮转,这一段驻村生活,让基层工作的理想信念变得清晰、明亮、闪耀了起来。这一年里,无数细小的触动是未至基层者无法想象、是未曾躬身者无法触及的。腊月寒冬,我见识过头戴一顶红星帽的八十五岁老党员,只为亲自交每月两元的党费而徒步来到村党群服务中心。他说,急什么,急在我怕来不及;难什么,难在我怕组织难。春耕时节,我见识过连绵阴雨天后突现阳光时,在田里埋头施肥打药的身影。他说,愁什么,就愁一月雨天;盼什么,就盼一个晴天。于是,“急难愁盼”开始具象。我想说,如果你是一个理性的人,就来基层看看,一切行为逻辑的出发点、辩证逻辑的疑问点的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如果你是一个感性的人,也来基层看看,所有纷繁世事、人情冷暖都能在这里展现最鲜艳的色彩。
从“力不胜任”到“力胜任”,少一字让基层工作的能力局限少一分。驻村近一年,为了能更好完成交办给我的工作、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诉求,从“力不胜任”到“力胜任”,我付出了很多努力。从学着“讲土话”、讲接地气的话、讲能被接受的话,到独立处理、独自应对、独当一面,综合能力的提升来自于每一日、每一次、每一人。在村里,有一句话我常说,“这件事我之前没做过,不过我会努力试试的”。“过去未经历”是我作为“三门干部”的个人弱项,“努力去尝试”是我提升能力、适应基层的发愤图强。基层工作绝不是一件易事,自然有人畏难不做、也有人嫌烦乱做,然而基层环境是最磨砺人、考验人、历练人的“大熔炉”,一切“虚头巴脑”的形式主义、“坐而论道”的纸上文章、“花拳绣腿”的表面功夫都将经受时代、人民、实践的考验。好口碑是干出来的、信任感亦是干出来的,基层需要的能力非一蹴而就、一日可成,需从事务上学、从前辈身上学、从群众身上学,通过提升能力真正“立起来”。
从“无的放矢”到“有的放矢”,改一字让基层工作的处事方式变一分。在基层工作,大而化之、笼统处理是绝不行的。如果说上级部门专注一类事、群体事、大局事,那么越是基层越需要关注特殊事、个体事、小微事。刚到村不久,我遇到过一个阿婆,见我的第一面就问:“我的事办好了吗?”初闻此话,我第一反应是审视自己居然漏办了需求、忽略了诉求,在工作没有做到位之外,我甚至不记得她是谁。然而随着时间推进,越来越多党群服务中心的“老常客”出现,而村干部们也早已养成“看人而知来意”的厉害水平。在村里工作时,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情况非常普遍,可以说每一个群众都有个人利益需求和直接关切问题。因此,有的放矢找准工作着力点,精准定位、对症下药、靶向施策,进一步提升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就显得极为重要。漫无边际的“无的放矢”会导致效率低下、事倍功半,而做到有针对性服务、有侧重性处理、有高效性布置的“有的放矢”处事方式,才能真正将基层服务下沉到群众身边,把群众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秦山街道许油车村选调生 潘令麒)
本文信息源自 共产党员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13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