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毕业季,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期公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继去年破千万后再创新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尽管各地相继出台政策促进毕业生就业,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依然存在。
一、主要问题
(一)毕业生就业受阻。一是部分毕业生毕业即失业。一些大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就一本万利,未对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开展针对性与研究,缺乏主动培养能力和规划职业的能力,面临毕业即失业。3月28日,有关部门曾发表文章称:根据估算,截至2021年底,青年人主要失业原因是毕业未就业(59.0%)和个人原因/辞职(28.2%)。二是存在“一步到位”的思想。期望在初次择业时,就业地点、薪酬待遇、工作任务等都达到自己理想中的状态,或者一次性找个体面稳定的就业单位,然后手捧“铁饭碗”就此“躺平”。据报道,2023年湖北省公务员考试总报名人数超15万,其中资格过审最大竞争为207:1。
(二)企业招聘定位不明。一直以来,企业“招工难”和毕业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都存在,除了两者之间的供需不对等,部分企业在招聘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在网上引起广泛争议。一是用人门槛过高。前不久,7000家企业进入大学校园,举行春招,原本很多学生满怀期待,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求职机会,但没想到,由于门槛过高,许多大学生最终选择望而却步。二是招聘要求离谱。如果说招聘是双向的,公司按照自己定位招人无可厚非,但用一些毫无根据、莫须有的要求将求职者拒之门外,则涉嫌“就业歧视”,根据媒体报道,河北某女子在求职中,遇到了一家奇葩公司,招聘会计岗位,却要求求职者一定要是A型血。
(三)人才培养模式不成熟。一是专业设置脱节。根据人社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显示,在保持八大类不变的情况下,净增了158个新的职业,现在职业数达到了1639个。而大部分高校的专业培养基本未变,存在专业设置同质化,其中部分专业在就业市场面临饱和,就业难度大。二是培训流于形式。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例,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技能人才,培训和实践是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的重要环节,然而部分学校只是为了培训而培训。此前媒体曾报道湖南某技工学校,多次安排学生培训都是去外省工厂生产手机屏的流水线打工,培训内容与学生专业完全脱钩。
(四)就业拉动效应减弱。就业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单位GDP增长的就业拉动能力明显扩大。据测算,每亿元GDP容纳的就业量,第二产业约为1058人,第三产业为1348人,后者超过前者约30%。近十年来单位GDP增长拉动新增就业数量总体呈上升态势。十一五年以前,GDP增长一个百分点,拉动就业增加不足100万人,而目前上升到约200万人。以湖北省为例,2022年我省经济总量同比增长4.3%,总量位居全国第七,但增速仍然低于2020年之前7%的水平。发展速度变缓,下行的压力短时期内还难以改变,用工整体需求下降,进而极大地减少了由经济快速增长而带来的就业需求量的增加,影响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
二、有关建议
(一)加强校企联动,深化产教融合。一是充分发挥校友资源和高校平台优势,积极与企业沟通合作,聘请企业工程师进校开展实训课程或与企业合作开展各类课题研究,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帮助大学生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精准提升专业技能,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切实做好毕业培训工作,一方面鼓励毕业生自主培训,另一方面积极联系相关企业,组织集体培训活动,切实帮助毕业提高职业认知和实践能力。
(二)组建工作专班,畅通就业渠道。一是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高校等多部门共同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专班,抽调专人集中工作,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梳理整合用人单位信息和毕业生信息数据,开展各类针对性的专题招聘会。二是全面加强与中小企业对接,为中小企业进校宣讲提供便利,鼓励引导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
(三)拓展活动类型,强化就业服务。一是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公共就业服务活动,如简历诊断、求职技巧、素质测评、职业规划、模拟面试,全过程提供就业服务。二是创新就业服务模式,推动网络招聘市场建设,不仅可以通过直播带岗,还可以反向直播推荐毕业生,有效调动各方资源,凝聚各方合力,全力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来源:https://www.cnxds.com/thread-384200-1-1.htm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comment/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