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医科大学俞莉老师因抢救患儿上课迟到29分钟被全院通报批评,扣发5月奖金,并取消年度考评评优评先的事件冲上了热搜。事件一度发酵,热议不断。广大网友几乎风向一致,支持俞莉老师抢救病人,生命至上的高尚行为。
还记得上学时代的经典问题,上学路上看见一位老奶奶摔倒在路边,而此时你上学就要迟到了,你会不会停下脚步去帮助她?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帮!老师由此引出“真善美”的道理。或许是儿时所接受的教育早已让善良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深入大家内心,多年之后身份转变,再次面临冰冷规则与温情善举的双重隘口时,网友们仍会坚定的选择后者。当看到网络上成千上万的网友不遗余力的支持俞莉老师的行为,对学校不合理的处罚不解质疑时,笔者仿佛看到了人类群星最闪耀的价值所在——对生命的无上尊重。
但当我们从最朴素情感所支配的河流中暂时上岸,以静态视角去思考这件事情本身,不难发现,此次矛盾背后所折射的其实是医疗教学体系运行中诊疗与授课不可避免的冲突。区别于普通学科的教学,临床医学自诞生之日起就需要兼顾实践性与理论性,一位临床医学的老师,极大可能也是一位治病救人的医生。在协调教学与医疗任务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临时变动,上课时间难免会受到波动影响。有人可能认为这无可厚非,调整一下上课时间,或是事后进行补课就能解决。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包括广州医科大在内的绝大多数中国内地医科学校中,临床突发事件并不能作为合适的理由向学校请假。附属医院同学校是分属两个相对独立的管理体系,附属医院更多管理临床工作,而高校则更多负责教学任务,两者的考评模式与运行规则大相径庭。
俞莉老师所遇到的情况恰是最为“合理”的冲突结果,从人性道义的角度为受委屈者打抱不平固然重要,但更应该对医疗教学体系进行深度的剖析和反思。若是每一位“救人迟课”者都需要承担违反教学规则所造成的后果,那“为准课而不顾人”者恐怕会越来越多。若真如此,试问“医者仁心”的故事从何讲起?“为人师表”的道理又从何谈起?上学时代的经典问题恐怕也只会沦为一个空泛的道德评价题。
还记得十余年前“扶不扶”的舆论风波席卷全国,人性的善良与邪恶被赤裸裸的摆上历史的台面。抛开最后花样层出的反转结果,“扶人”所带来的人间温情在法律上终究没能敌过“不扶人”的程序正当,一时间人人自危,唯恐避之不及。有人说,“扶不扶”让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后退了50年。如今俞莉老师“扶起”了生命至上的坚实脊梁,却被医疗教学体系下的冰冷规则“压”的喘不过气。如何让附属医院同高校“相处”的更为融洽,多一点人间温情,少一些冰冷奖罚,或许才是我们从“扶不扶”案的阵痛中真正应该学习到的东西。也只有这样,更多的“救人迟课”者才能在经历过“一番寒彻骨”之后,在无数个燥热难眠的夏夜,闻见“梅花扑鼻香”。
来源:https://www.cnxds.com/thread-384138-1-1.htm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comment/403.html